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乐坛“神曲”频出,是创新还是雷人?
上官云
日前,一首名为《狐狸叫》的歌曲进入中国网友的视线,并迅速受到热捧。在这首歌曲的配套MV中,歌手用无厘头的唱腔演绎了狐狸叫声的多种版本。此前,如《忐忑》、《江南Style》也因其强烈的节奏感纷纷走红,并被网友统一称为“神曲”。这些歌曲在走红的同时引发不少争议,科幻作家郑重就曾表示,这样的歌毫无生命力可言。人们纷纷质疑,“神曲”到底是音乐形式的创新还是雷人?
“神曲”的风行,大致以歌曲《忐忑》的出现为标志。2010年,龚琳娜的《忐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曲《忐忑》并无歌词,全部为“啊啊啊啊哦,啊啊啊啊哦额……”的演唱方式,节奏变化多端,并配以歌手夸张的面部表情,从而被网络赋予娱乐色彩,广大网友称之为“神曲”。
在《忐忑》风靡乐坛之后,又出现了更多的“神曲”。2012年夏天,一首《江南Style》以极强的节奏感配合“骑马舞”,让来自韩国的“鸟叔”声名远扬。
而在2013年即将结束时,据《广州日报》报道,在YouTube上,一曲《狐狸叫》只用了30天的时间就突破了1亿点击量,打破鸟叔《江南Style》52天的纪录。在《狐狸叫》的MV中,一群舞者演绎狐狸叫声的多种版本,多为不断重复的拟声词汇,如“铃-叮-叮-叮-叮格铃格叮”、“哇-啪-啪-啪-啪-啪-泡”等。
就在不久前,龚琳娜又推出串烧戏曲名段的升级版《忐忑》,这首歌曲似乎很快得到认可,央视导演宋延在提到这首歌时表示,“龚琳娜的艺术造诣非一日之功,她游刃有余地驾驭各路戏种唱腔精髓,她亦将‘身眼手法步’戏曲功底表现得淋漓尽致。”
盘点诸多“神曲”,它们似乎并没有统一风格,走红原因也各不相同。据《长沙晚报》报道,知名音乐制作人吴娈将“神曲”分为三类。一种是《忐忑》、《狐狸叫》,有创意,是很好的艺术品;第二种类似于《最炫民族风》,本身契合人民的客观需求;第三种像《伤不起》,涉及了时事热点,但不那么深入。在吴娈看来,某些已经被定位为“俗”的神曲其实也有着独到之处,“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成功的神曲都是值得尊重的,这是一种智慧,这是民意的体现。改变艺术走向的审美,从来都诞生于江湖,而不是庙堂。”
其实,神曲的走红,关键或许并不在于音乐本身。有业内人士这样认为,《江南style》走红是因为骑马舞,没有MV就可能不会被注意;《忐忑》里龚琳娜那些夸张的面部表情,也是引起观众注意的“点”。
据《北京晨报》报道,陶喆在谈到神曲时曾说:“作品的好坏不是取决于点击率和榜单,而在于有没有让音乐变得更好,”陶喆认为,能够打动人的,无论什么类型都是好的音乐。”
虽然火爆程度非寻常歌曲可比,但“神曲”却并不因为传唱度高而成为一种高雅的歌曲,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神曲是“山寨机”的标配,代表着“雷人”与“庸俗”。
科幻作家郑重在谈及当下风行的“神曲”时曾说,社会文化环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实表明,社会上许多道德失范行为都与不良文化的诱导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些所谓的“欢乐”文艺作品,亵渎艺术、消解崇高、泯灭人类尊严。这股低俗浊流,虽然不是文化发展的主流,却破坏了国家的文化形象。
郑重表示,像《江南Style》、《狐狸叫》这样的歌,没有生命力可言。真正能让人记住的,是打动人类心灵的歌声,是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
有专家称,“神曲”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也使得身处共同文化背景和历经共同社会事件的人们产生心理感受共鸣,这是一种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是民族共同心理的反映,因为好的歌曲会和人的深切的生命体验和生命关怀形成共鸣。至于“神曲”是否具有音乐价值与审美意义,则有待时间验证。
(选自《中国新闻网》2013年11月7日,有删改)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2010年,龚琳娜的《忐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首歌曲的出现大致标志着“神曲”开始风行。
B.2013年即将结束时,《狐狸叫》打破了《江南Style》1亿点击量的时间记录,鸟叔时代宣告结束。
C.央视导演宋延认为,龚琳娜掌握了全部戏种唱腔精髓,其“身眼手法步”戏曲功底十分深厚。
D.《最炫民族风》的流行在于它契合人民的客观需求,即国力日益强大的今天,人人渴望实现中国梦。

关于“神曲”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神曲”中多会都包含着无厘头的演绎,这是它们迅速受到热捧的一个重要原因。
B.变化多端的节奏、夸张的表情、重复的拟声词汇都是“神曲”引起观众注意的“点”。
C.盘点诸多“神曲”,它们没有统一风格,走红原因也各不相同,所以“神曲”无标准。
D.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神曲代表着“雷人”与“庸俗”,它们虽然流行但与高雅无缘。

对于“神曲”,文中有两种对立的观点。请作概括总结。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
隐入草地的纪念碑
朱学勤
华盛顿广场的那块绿地,周围有国会山、白宫、林肯纪念堂,而其中最成功的建筑当数越战纪念碑。我在国内时已不止一次看过它的照片,但身临现场还是感到震撼。令人震撼的不是它的高度,恰恰相反,它打破了以往纪念碑以高度取胜的常规。准确地说,它仅仅是一堵低矮的长墙,起始处稍高出两米,然后以缓慢的坡度逐渐低落下去,末端隐入远方的草地,渐趋消失。
与其说它是一座纪念碑,不如说是众平民发一声喊,把一座虚拟的纪念碑推倒,就让它如长龙横卧,永远做反战控诉。它的墙面是黑色大理石,以统一的印刷体字母镌刻着全体越战死亡军人的姓名,从将军到士兵,不分军阶,以出生年代分区,再以姓氏第一字母为顺序。在纪念墙开始的这一端,隔着一块草地,先是一座越战老兵铜塑像:三个衣衫褴褛的士兵,其中一位还是黑人,似乎刚从越南丛林中跋涉而出,筋疲力尽,猛然看到远处有一堵死难战友的长墙以及长墙下游走的鲜活人群,一时惊愕,随后即露出悲伤,那份悲伤永远冻结在那尊铜像上。顺着他们的目光往前走,跨过那片草地,走近纪念墙,顺着墙走,走过成千上万死难者,墙越来越低,逐渐没入草地,最后一排士兵的姓名消失在草根深处……
此时,你还会了解中国汉字与西文字母的一大差别。
汉字的象形特征成全了一门叫做“书法”的艺术,西方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仅仅是把字写好就能成为艺术家,而且是以字计价,日进斗金。每有纪念性建筑落成,往往是中国文人和政要卖弄他们书法的机会。凡是有纪念碑的地方,首先吸引人的是纪念碑上的书法与落款,而真正应该纪念的死者姓名,却被那些龙飞凤舞的镏金字迹掩盖。西文由字母构成,太乏味,留不下让文人构思起落间架的余地。每到这种时候,他们往往很尴尬,因为拿得出手的只有千篇一律的印刷体。不料这样一来反是死者幸运,凸显了谁才是被纪念的主体。
单调的白墙,单调的印刷体,黑压压一片!中国人在这种场合的心理期待,是要看到某文人某政要的镏金题词的,一看没有,就可能嘀咕“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然而仔细一想,还有什么比死者本身更值得凸显的?只有这样,才能直逼生命尊严,才能唤起活人对死者的敬重。我也是到那一刻才顿悟,在这种地方,死者进入永恒的平等,如有等差,只能表现于一点:已逝者比苟活者尊贵,比文人尊贵,比政要尊贵。书法再美,也不能到他们的头上来卖弄。
活着的人到那堵墙下表达他们的哀思,常见的是鲜花。但在那一天,我还看到另—些东西,有老军人坐轮椅而来,只在昔日战友的名下放上一罐啤酒和一对旧军靴,相对茫然;有妻子在亡夫名下摆着一封信,信口封着,无谁触动;还有一对青年男女寻找到一位死者的姓名,正在用铅笔白纸临拓那组印刷字母,也没有人打搅他们。人慢慢走动起来,你会领悟到设计者在那么多的建筑材料中,为何独重黑色的大理石。那黑色的石头是有灵性的,它能反光,蓝天白云,芳草碧地,还有川流不息的行人,都被它收摄于内。黑色长墙如黑色镜廊,活着的人在流动,叠映在死者的姓名行列里,形成生与死的对话。
(选自《杂文选刊》2008年10期)
17、文章说越战纪念碑“令人震撼的不是它的高度”,那么“令人震撼的”是什么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8、本文写越战纪念碑,为什么要写到“一座越战老兵铜塑像”?
19、请说说“此时,你还会了解中国汉字与西文字母的一大差别”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20、文末“形成生与死的对话”一句中“对话”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激情与思想:人文学科教学的审美内核
“没有情感,日常生活将是一种毫无生气、缺乏内在价值、缺乏道德意义、空虚乏味而又充满无穷无尽交易的生活。”情感教育是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人文学科教学的优势所在。人文学科的教学材料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同时,在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不可避免会受到教学内容的感染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会随着书中的人物、情节等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在很大程度上,人文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丰富的情感的过程。因此,激情的生成与宣泄理所当然地成为人文学科教学的审美特色。
丰厚的情感能力是建立在深刻的思想底蕴基础之上的。人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实质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观照与反思所积淀的知识体系。或者说,在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处处闪光着古往今来的先贤们的思想光辉,字里行间也总会透同对人类命运的焦虑与奋斗。人文学科的学生为人的个性、完整性、历史性而努力,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可以说,这是在性质上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迥然不同的地方。作为一种思想与个性的人文知识,所期待的是学习者来自内心的疑问和关注。
与思想性相呼应,人文学科教学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强调个人见解。这里不是指一般所说的个人偏见,而是指教学内容本身含有的主观色彩,比如作者观点、思想、情感等;同时也指有人个人观点或感受。这种主观性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应该得到承认甚至加以鼓励。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不同,它不应该追求唯一结果,“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才是人文学科最美的景致。
人文学科教学在知识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出特殊的美感——知识教学的螺旋性,这也是其区别于自然学科的又一个显著特点。人文学科知识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所以它要求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反复陈述主要的内容因素,在不同层次、各个要点上给学生提供多次训练机会,使知识教学呈螺旋上升的趋势。我们应遵循这一基本特点,不要追求“直线效果”而急于求成;但是,却不能因为有这个特点,就认为人文学科教学可以不追求科学的逻辑的力度。因为,没有逻辑的教学不可能是美的教学。我们在阐述“螺旋性”时应强调其“螺旋漩涡”的形成和链接,更强调“以点带面”的有序反复,更强调“点教学与延伸教学”的设计与操作效果,从而让学生能有效地理解人文思想,感受人文精神,懂得人文关怀,能真正陶醉在人文世界之中。
6、下列是人文学科知识教学的“螺旋性”本质解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A、教学的“螺旋性”是指人文学科知识教学与自然学科教学有显著区别。
B、教学的“螺旋性”是指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反复陈述主要内容因素,在不同层次、各个要点上给学生提供多次训练机会,使知识教学呈螺旋上升的趋势。
C、教学的“螺旋性”是指不追求“直线效果”,不急于求成,但也追求科学的逻辑力度。
D、教学的“螺旋性”强调“以点带面”的有序反复,强调“点教学与延伸教学”的设计与操作效果。
7、对“丰厚的情感能力是建立在深刻的思想底蕴基础之上的”这句话的相关阐释不正确的一项的()
A、这个结论是建立在对人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实质把握的基础上的。而人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实质就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观照与反思所积淀的知识体系,这是处处体现思想性与个性的。
B、这个结论是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引发出来。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情感教育,而实现这个目标,则必然要借助于教学内容,这就把情感能力与思想性联系起来了。
C、实现人文学科的教学目的,需要学习者来自内心的疑问和关注,而这又是积极的情感参与的结果。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不断参与中,在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中,才能实现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人的情感才更趋于丰厚。
D、这个论点是说人文学科的教学必须先都会学生思想,让他们的思想深刻起来,然后才培养起他们丰厚的情感能力。
8、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感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它是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不可缺少的因素。
B、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在性质上迥然不同的地方。
C、人文学科教学强调个人见解,甚至是不一般的个人偏见也应得到承认甚至鼓励。
D、结果不求唯一,答案丰富多彩,是人文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也是人文学科最美的景致。
9、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千道万,人的健康情感培养是人文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
B、人文学科教学必须理直气壮地进行健康的情感教育。
C、对人文学科教学不能简单地用自然学科教学的标准来评价。
D、人文学科教学要努力克服无序反复的毛病,追求自身的逻辑性。

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完成15~17题。
外交强人沙祖康
刘巍
“秘书长先生,我这个人比较直,讲话比较冲,很多朋友说我这个风格要改改,您的意见如何?”沙祖康对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自己是农民外交家,性格坦率,不喜欢绕弯子。潘基文则回答说:“千万别改,联合国需要这样的风格。”
2007年7月1日,曾服务于中国外交37年的沙祖康,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就任联合国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
以往,在国际外交界,中国外交官面带笑容、温文尔雅的仪态,常给人以东方人特有的神秘感。而“不太相信外交辞令”的沙祖康,却被美国报纸称为“令人震惊的坦白”。
沙祖康从小就喜欢读武侠小说,在中学因为在课堂看小说,曾被老师多次抓到,这一行为甚至还被写进了操行评语。
沙祖康当时读的是中国传统的武侠小说,而最常被提及的一本书是《三侠五义》。这本沙祖康最喜欢的武侠小说叙写了宋朝清官包拯在侠客、义士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除暴安良的故事。大学老师蒋克记得沙祖康有一次对她讲,他“当干部一定要当包公”。
多年以后,沙祖康并没有实现他最初的愿望,成为审官判案的铁面“包公”,而是进入了外交部,成为一名致力于建立国与国之间友好关系的职业外交官,但这并没有影响沙祖康侠义精神的显现。在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外交场合,为捍卫国家利益,沙祖康常给人言辞强硬的印象。2006年,他接受BBC采访,在回答美国对中国增加军费的指责时,他说:“美国人最好在这个问题上闭嘴!”此话在美国传媒界引起震动。很多人认为这会成为中美外交的一个“事件”,但美国外交官们却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太熟悉沙祖康的言辞方式了,也就是在国际外交界所谓的“沙氏风格”。
沙祖康在一次讲演中说,外交工作和个人的行侠仗义是可以挂起钩来的。现在国际秩序并不公正,很多事情不公道。作为中国的外交官,作为大国的外交官,至少应该主持正义。他说,大家都不主持正义的话,恐怕有的歪风邪气就要横行霸道了,那是不能允许的。
沙祖康的正直不仅表现在大事上和外交上,就是对亲人也是如此。
沙祖康的小妹沙益芬,身体不好,在老家生活也比较困难。在大哥沙祖康赴纽约就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这一个夏天,小妹沙益芬仍然在宜兴市里卖西瓜。
一次,二妹沙益英给哥哥的办公室打电话,由于是长途,要求哥哥拨回来,沙祖康执意这样通话……因为办公室的电话是公费,说她花的钱,沙租康个人给她报销。沙益英说,大家能体谅大哥,也对大哥的正直表示钦佩。
沙祖康经常称自己是“农民外交家”,在强调自己言行具有农民风格的同时,他也经常说,自己要回到家乡当……他的家乡古城宜兴正是当年苏东坡晚年居住的地方,苏东坡曾在这里读书讲学、买田卜居。渴望在此终老。
(选自《新世纪周刊》2007年第20期刘巍的《外交强人沙祖康》,全文有删节)
15.文章以沙祖康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征求要不要改变自己的风格开头,有何好处?
(3分)
16.作为外交官,沙祖康具有侠义心肠,依据原文,其侠义心肠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其侠义心肠体现在哪些方面? (4分)
1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2分)

A.沙祖康虽然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官,但在他的身上具有农民的许多特征。
B.沙祖康在外交事务上有时给人以神秘感,表现出严肃的态度和强硬的言辞。
C.沙祖康为人正直,对自己的亲人严格要求,不因自己的工作谋私利。
D.沙祖康不忘自己是农民出身,始终保持农民的淳朴特征,一直向往农村生活。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18~21题。
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
昊志翔
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开始对自己的年龄敏感起来。20岁以前,总觉得没有进入生活,但今天回过头看,偏偏又觉得那时候的故事最多,记忆最饱和。日历一页页地翻,年龄无声息地长,偶尔翻翻旧照片,会惊异于那双满是稚气的大眼睛曾经属于我!忽然间,我们似乎意识到,许多东西在不经意中已经永远湮没在黑暗中了。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失落了渴盼成长的心情。
我曾经好多次向朋友们问过同一个问题:“人一般能活多少天,凭你的感觉尽快报个数字出来。”
“10万天!”
“20万天!”
几乎每个人的声音都响亮而充满自信。然而我却告诉他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起初,没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话,说:“是不是少了一个零”。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朋友们深深地叹息了:“怎么?人生如此短暂!”
天黑下来了,我拧亮台灯。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我打开一本书,米兰·昆德拉正在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它是一个无情的提示,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着数。”可是我没法不听,正如我们没法拒绝两万多个日子一个个溜走,我的心脏没法不跳动,正如树叶在秋天里没法不飘落。心脏停止跳动,那便是我们的末日。我平静地想着:我们怎样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这个问题非常接近那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也失去了响亮的压倒一切的“黄钟大吕”。当年奉为圭臬的东西今天或许被扔进了垃圾箱。人们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琐细欲望,为物质和肉体急急奔忙。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没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没有了朝圣者般的坚忍和顽强,没有大爱,没有大恨,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
于是,我想到一个人,半个世纪以前,他在《生命的路》中写道:“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他“为了肩起黑暗的闸门而拥有一颗黑暗的心”,他“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战士”。
可以有千万个陶渊明、苏东坡,可以有数不清的林语堂、粱实秋;但是鲁迅,只有一个。
一种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
几天前,重读小说《北方的河》,我再一次被感动。瞧那个人,他坚定地站着!他有一种足以震慑群生的气度,他的硬朗的质地是对众多聪明人的嘲讽,他的沉默和铁一般的冷峻令机会主义者心惊。那个人,他是来自欧亚大陆高纬度的坚硬的风,他有信仰,“信仰,你这纯钢百炼的处女!”
还有海子,质朴而清亮的海子。这位诗人没有活满1万天,但他永远保持了纯洁。他“站在太阳痛苦的光芒上”,复活了。
“诗意是人的栖居必备的基本能力”,海德格尔下了这样的断语。这诗意,动物不会有,它是我们人类的粮食。
夜深了,时钟依然滴答滴答地走着,我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我合上眼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灯光昏黄,“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弗朗茨·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判决》,完成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马赛尔·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唯一的安慰;张承志做着“静夜功课”,午夜时分,他点燃一支烟,纪念夜与黎明相连的瞬间……
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
我们怀着美感想他们,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青春必须苦难重重。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我不希望在20多年的岁月里永远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有人背它只是为了别人可以不背它。
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
(选自《心灵后花园》上海人民出版社)
18.文章多次写到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其作用是什么?
19.文中说鲁迅追索的是“大生命”,请具体说说“大生命”的涵意。
20.结合全文,赏析篇末画线句“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
2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写“我”告诉人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其目的是说明时光易逝,生命短暂,要珍惜美好的年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B.作者由当前人的生存状态回溯过去,点明鲁迅、海子、卡夫卡等人拥有精神感召的力量,思路开阔。
C.文章主要运用了反复、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D.作者对“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E.“文章形散而神聚”,不说教,无指责,却让人无法轻松,并在读后能够进行深刻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改写历史的古简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中,汉文字的书写经过了漫长而艰难的演变过程。从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到西周铸在青铜器钟鼎上的钟鼎文,因其代价昂贵和书写困难而不利于传播。而秦汉时期是把汉字写在竹简或木牍上(东汉湘籍人氏蔡伦发明造纸术后才开创了文字书写的新纪元),不过现在见到的秦简实物甚少。上世纪其他各处出土秦简共约2600多枚,但其总数也只不过是里耶秦简的十分之一。
有专家分析说,里耶秦简极有可能是秦末战乱时来不及销毁仓促弃置于井中。湖南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解释说,“里耶秦简当时并未采取防腐技术,之所以千年不腐,主要是该井是木板嵌砌而成,隔离空气,并有淤泥包裹,外界的有机物和细菌不能侵入,形成一种还原环境,而不致氧化和起化学变化”。里耶秦简出土时,质地极好,处于饱水状,呈黑褐色,字迹清晰可见。北京大学李家浩教授说,简牍大部分文字字体属于秦隶,从小篆演化而来。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全国通用小篆,而一般官府文书追求实用、方便、简洁就用秦隶。其字体隽秀流畅,足见“刀笔吏”深厚的功底。古文字学家张春龙说,里耶秦简的文字全用中锋,笔画遒劲,意境酣畅,是我国书法的宝贵遗产。7月上旬,这批简牍运抵长沙,进行科学保护,对其进行清洗、脱色、脱水等技术处理,虽2200多年却完好如新。
高崇文教授说,里耶简牍所提供的信息,将从根本上改变千年来学术史的面貌。里耶秦简属秦代官署文书,其中纪年从秦嬴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一年不少。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民族、经济、法律、行政设置、邮传、地理等诸多领域。乘法口诀表是我国迄今最早的实物史料。“越人以城邑反蛮”,反映了当时的民族关系。“迁陵已邮行洞庭”,说明文书或物资邮递的地点。北大吴荣曾教授说,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邮递的记载,这种邮递制度在世界也是领先的。“廿七年四月癸卯水下十一刻,刻下九。求盗……”这是记述秦始皇27年4月癸卯这一天发生的一件事。“求下水十一刻,刻下九”,即事件发生在漏壶水下十一刻九分。我们虽不知道漏壶与钟表的对应关系,而秦王朝的严格管理和秦吏严谨的作风可见一斑。“以洞庭司马行事”“洞庭郡”,显然“洞庭”就是郡名,这在史书上就没有记载。秦简上已出现有迁陵、酉阳、沅陵、阳陵、江陵、竟陵、零阳等数十处地名。据《汉书·地理志》载,今湘西、重庆、贵州部分地区一些县始置于西汉初年。由此可知秦时就有了这些县,这是首次见诸文献。这无疑将改写和填补历史的空白,也有助于湘西考古学文化和民族文化发展序列与谱系的认识和建立,使湘西地区在中国历史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得以提升。
里耶并非文化沙漠,是各民族融合,各种文化碰撞活跃的地方,今天,人们触摸一枚枚秦简,感到灼热而沉重。专家们无不感叹:“湘西并非蛮荒之地”。释读简文,洋洋30万字,好像穿越岁月的幔帐,走近遥远而陌生的秦人进行对话与交流,秦王朝那鲜活而扑朔迷离的往事仿佛如昨。2200年前的秦王朝“复活”了!
“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专家组首席专家张忠培强调,里耶古城和简牍是近百年来秦代考古最重要的发现,是21世纪中国考古最重大的发现,也必将在世界的汉学研究中产生深远影响。
6.对《改写历史的古简》一文中“改写历史”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湘西的里耶并非“文化沙漠”、“蛮荒之地”,而是各种文化碰撞活跃的地方。
B.千年来学术史的面貌由于里耶秦简的出土将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C.对秦代历史研究中的某些空白(民族关系、物资邮递、某些郡县的设置等)得到填补。
D.文字书写困难和代价昂贵的状况得到改变,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过去出土的秦简为数不多,此前出土秦简的总数仅仅是这次湘西出土古简的十分之一。
B.专家分析认定,里耶古简是在秦末战乱时来不及销毁而弃置于井中的,虽历经“千年不腐”,并非作过防腐处理,主要得益于井中“还原环境”。
C.“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将里耶古简与西安兵马俑相提并论,突出了里耶古简有着极为重要的考古价值。
D.里耶秦简的文字都是秦隶,秦隶书写方便、简洁,是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的一种印证。
8.下列各项中,根据文中信息,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读30万字简文,感到2200多年前的秦王朝复活了,这说明里耶古简所提供的史料具体生动,极有价值。
B.从文中提供的信息可知,中国文字形体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秦隶和小篆。
C.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全国通用小篆,但里耶古简上大部分用秦隶,这是因为小篆不太实用、方便。
D.查史料得知,秦王嬴政在位37年,据文中信息可知,古简关于秦王朝的“纪年”至少有12年连续不断。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