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的“心灵开放”与尼采的“精神自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庄子的哲学和尼采的哲学都是自由哲学。但是,他们所说的自由,并不是现代政治法律制度下权力义务关系规范下的自由,而是一种精神性的自由。他们虽然都崇尚精神性的自由,可是各人的精神自由却具有不相同的文化特性和哲学内涵。
尼采对于“固定的习性”深感厌烦。他说:“习惯使我们双手灵巧而头脑迟滞。”他又说:“我感到它有如暴君般地在我的身旁,使生活的气息窒息。”他对于基督教的道德规范,尤感厌恶,认为“道德使人愚昧,它是创造新的更好的习惯的障碍”,并视基督教道德为“意志的疾病”的产物。
当尼采谈论精神自由的时候,他总是针对基督教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所造成的人的不自由而发的。尼采也指出了基督教的道德是奴隶式的道德,西方人的思想被基督教的道德所奴役,人们失去了他们自己的主见性、自尊心和自信力。可见,尼采所讲的自由,是为了反对基督教的灰黯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是使人郁闷、禁锢的。他批评基督教的人生观给人们造成的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压迫,主张超越基督教的人生观而获得精神自由。
在讲人的精神自由的时候,首先,庄子认为,束缚着人、使人不得精神自由的,是人为的因素,即文化传统的规范和社会关系的规范对人的限制和禁锢。在文化传统方面,庄子批评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仁义礼智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对人性造成了束缚。而在社会关系方面,他批评各种学派之偏见限制了人的思想,使人的心灵得不到开放。人的本性是向往自由的,但是,已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关系给人划上了许多框格规范,使每一个人都变成自我中心,这就造成了人的自限自小,精神上失去了自由。
其次,庄子认为,还有自为的因素,也束缚着人们,使人不得自由。这种自为的因素,是由人的自我封闭的心灵造成的。所谓自我封闭心灵,也就是《齐物论》里所说的“成心”,《逍遥游》里所说的“蓬之心”。“成心”是指人们具有主观成见,这种主观成见形成了人的自我局限的格局。“蓬心”是指人的视野的短浅,胸襟的褊狭,这种短浅视野和褊狭胸襟形成了人的心灵的自我封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也是没有精神上的自由的。
为了从人为和自为的因素的重重束缚中超脱出来,获得精神自由,庄子借助鹏鲲来打开广阔的世界,从宇宙的广场来安排人的精神活动。在庄子的世界中,认为人只有视野开阔,心灵开放,才能使自己达到“精神四达并流”,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摘编自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下列对于庄子和尼采所说的精神自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和尼采所说的自由是一种精神性的自由,而不是现代政治法律制度下权利义务关系规范下的自由。 |
B.庄子哲学和尼采哲学的精神自由具有不相同的文化特性和哲学内涵,可是,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自由哲学。 |
C.尼采对于基督教的道德规范,尤感厌恶,他批评基督教的人生观,主张改变基督教的人生观而获得精神自由。 |
D.庄子认为,文化传统的规范和社会关系的规范对人的限制和禁锢以及人的自我封闭心灵,束缚着人,使人不得精神自由。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尼采对于“固定的习性”深感厌烦,他认为习惯使我们的双手灵巧而头脑迟滞,使生活的气息窒息。 |
B.尼采指出,西方人失去了他们自己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信力,所以思想被基督教的道德所奴役。 |
C.基督教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造成人的不自由,尼采指出,基督教的道德是奴隶式的道德。 |
D.基督教灰黯的使人郁闷的、禁锢的人生观给人们造成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压迫,尼采所讲的自由是为了反对这种人生观。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人为的因素使每一个人都变成自我中心,这就造成了人的自限自小,精神上失去了自由。 |
B.人的本性是向往自由的,庄子批评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仁智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对人性造成了束缚。 |
C.《齐物论》里所说的“成心”和《逍遥游》里所说的“蓬之心”,造成了人的心灵的自我封闭,束缚着人们,使人不得自由。 |
D.在庄子的世界中,认为人只要视野开阔,心灵开放,就能从人为和自为因素的重重束缚中超脱出来,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舞蹈之美
①舞之美,是人的美。它是一种艺术,当然有艺术美,但它所假之物并不是声、色、字、词,而是天生的、自然存在的人,因此它着称是一种自然的美。
②当然,舞台上的演员不同于画室里的模特儿。舞蹈除自然美外,更重艺术美,于是便要讲到衣饰。但这衣饰决不像旧戏那样给人套上死板的程式,也不像话剧那样过分地写实。它不过是为了揭示舞者美的存在,像几片白云说明天空的深蓝;它不过是为了衬托舞者美的形象,像流水绕过幽静的山风。为了表示飞动,西方艺术中有一种小天使,胖墩墩的孩子,两胁下却生出一对肉翅,显得十分生硬。这何如我们敦煌石窟里的飞天,窈窕女子,肩垂飘带,升起在天空。人着衣披带本是很自然的事,但这自然的衣着,顿使沉重的人体化为轻捷的一叶,潇洒、舒展、轻盈、自如,满台生风。人外形的美,内蕴的美,都因那轻淡饰物的勾勒与揭示而成一种美的理想、美的憧憬而挥发开来。国画界有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之争,从这个角度观之,舞者真是靠自己的外美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了。
③再者,飘动的舞者,又决不是静止的雕像,所以造型美外,更讲情感。这便要借助音乐。本来,演员在那铃响幕启之前,是先在体内储满一汪情感的,上台后全待那乐声的煦风拂来,才摇曳荡漾,粼粼生辉。当我们耳闻乐声而目观舞台时,更多体味的已不是形、色、物、体,而是神,是情,是韵,是一种充蕴全场、流动飘浮、深幽朦胧的美,是一种逆接千古、延绵未来、辽阔久远的美。这时,长袖在台上飘动,音符在空中隐现,舞者所内蕴外观的美,一起随着乐声溶为一股感情的潮流,在观众的前后左右穿流激荡。对观众来说,此时已不是观看,而是在闭目听,凝神想,用心,用身,去与演员交流了。这时再看台上的演员,观众已经绕过直观而通过她心灵深处的那一泓秋水,在波光中照见了一个是她,但比她更美的形象。这便又是以神写形了。
④本来,舞蹈就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不由得手舞足蹈。明月当空,花间的李白无亲自怜,便起舞清影,举杯邀月;大江上的曹操有雄兵百万,就横槊赋诗,酹酒江心。今舞者,正是从人们平常不自觉的动作中,抽出最美的,规律性的东西,以衣具饰之,以音乐和之,酿成一股酒香,反过来摇荡人的感情。所以,老者观舞,会生出不少的乐趣;少年观舞,会陷入一片深沉;科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规律找到美的表述方式;哲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哲理找到美的形象。怀素和尚观公孙大娘一舞而得书法之精妙,杜甫观公孙弟子之舞而有华章传世。人们与其说是在欣赏舞蹈,不如说是在发现与升华自己潜在的美的意识,美的素养。因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者,他们都是最有灵感的高级生命。虽说表演艺术中还有话剧,但它主要靠台词;还有戏曲,但它主要靠唱腔;还有电影,那便更要借助许多手段。只有舞蹈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蕴。它的美,实在是特别的。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A.舞蹈的美是人的美,是自然的舞者借助声、色、字、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美。 |
B.舞者有着美的衣饰,这是舞台上的演员与画室里的模特儿的本质区别。 |
C.舞着靠自己的外美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从这个角度看,舞蹈和以形写神的国画是类似的。 |
D.观众欣赏舞蹈,在音乐中与舞者进行感情交流,升华了自己美的素养。 |
E.和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美一样,舞蹈美也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蕴来体现。第③段结尾说“以神写形”,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是指 ( )
A.把内在的情感表现为美的舞姿 |
B.通过与舞者的情感交流见到一个更美的形象。 |
C.在造型美外,更讲求情感 |
D.体内储满情感的来欣赏舞者的舞台造型美 |
第④段中举“李白”、“曹操”和“怀素”、“杜甫”两组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
2012年的春晚,有一个杨丽萍的舞蹈节目《雀之舞》,其舞台背景是一片原始森林,杨丽萍与另一舞伴作孔雀装扮,模仿孔雀动作,跳了一段孔雀求爱舞。该节目博得了满堂喝彩。请结合本文观点,说说这段舞蹈带给观众哪些美的享受。
阅读下文,完成第文后各题。
志摩在回忆里郁达夫
⑴大约是在宣统二年(一九一○)的春季,我离开故乡的小市,转入当时的杭府中学读书。当时的我,是初出茅庐的一个十四岁未满的乡下少年,突然间闯入了省府的中心,周围万事看起来都觉得新异怕人。所以在宿舍里,在课堂上,我只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同蜗牛似地蜷伏着,连头都不敢伸一伸出壳来。但是同我的这一种畏缩态度正相反的,在同一级同一宿舍里,却有两位奇人在跳跃活动。
⑵一个是身体生得很小,而脸面却是很长,头也生得特别大的小孩子。还有一个日夜和他在一块。他们俩最爱做种种淘气的把戏,为同学中间的爱戴集中点。
⑶他们俩,无论在课堂上或在宿舍里,总在交头接耳地密谈着,高笑着,跳来跳去,和这个那个闹闹,最终却会出其不意地做出一件很轻快很可笑很奇特的事情来吸收大家的注意。
⑷而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那个头大尾巴小,戴着金边近视眼镜的顽皮小孩,平时那样的不用功,那样的爱看小说─—他平时拿在手里的总是一卷有光纸上印着石印细字的小本子─—而考起来或作起文来却总是分数得最多的一个。
⑸从此之后,一别十余年,我和这两位奇人终于没有遇到的机会。虽则在异乡飘泊的途中,也时常想起当日的旧事,但是终因为周围环境的迁移激变,对这微风似的少年时候的回忆,也没有多大的留恋。
⑹民国十三四年(1924年、1925年)之交,我混迹在北京的软红尘里;有一天风定日斜的午后,我忽而在石虎胡同的松坡图书馆里遇见了志摩。他的头,他的脸,还是同中学时候一样发育得分外的大,而那矮小的身材却不同了,非常之长大了,和他并立起来,简直要比我高一二寸的样子。他的那种轻快磊落的态度,还是和孩时一样,不过因为历尽了欧美的游程之故,无形中已经锻炼成了一个长于社交的人了。笑起来的时候,可还是同十几年前的那个顽皮小孩一色无二。
⑺从这年后,和他就时时往来,差不多每礼拜要见好几次面。他的善于座谈,敏于交际,长于吟诗的种种美德,自然而然地使他成了一个社交的中心。当时的文人学者,达官丽姝,以及中学时候的倒霉同学,不论长幼,不分贵贱,都在他的客座上可以看得到。不管你是如何心神不快的时候,只教经他用了他那种浊中带清的洪亮的声音,“喂,老×,今天怎么样?什么什么怎么样了?”的一问,你就自然会把一切的心事丢开,被他的那种快乐的光耀同化了过去。
⑻其后他又去欧洲,去印度,交游之广,从中国的社交中心扩大而成为国际的。于是美丽宏博的诗句和清新绝俗的散文,也一年年地积多了起来。一九二七年的革命之后,北京变了北平,当时的许多中间阶级者就四散成了秋后的落叶。有些飞上了天去,成了要人,再也没有见到的机会了,有些也竟安然地在牖下到了黄泉;更有些,不死不生,仍复在歧路上徘徊着,苦闷着,而终于寻不到出路。是在这一种状态之下,有一天在上海的街头,我又忽而遇见志摩,“喂,这几年来你躲在什么地方?”
⑼兜头的一喝,听起来仍旧是他那一种洪亮快活的声气。在路上略谈了片刻,一同到了他的寓里坐了一会,他就拉我一道到了大赉公司的轮船码头。因为午前他刚接到了无线电报,诗人太果尔回印度的船系定在午后五时左右靠岸,他是要上船去看看这老诗人的病状的。
⑽当船还没有靠岸,他在码头上的寒风里立着——这时候似乎已经是秋季了——静静地呆呆地对我说:“诗人老去,又遭了新时代的摈斥,他老人家的悲哀,正是孔子的悲哀。”
⑾因为太果尔这一回是新从美国日本去讲演回来,在日本在美国都受了一部分新人的排斥,所以心里是不十分快活的;并且又因年老之故,在路上更染了一场重病。志摩对我说这几句话的时候,双眼呆看着远处,脸色变得青灰,声音也特别的低。我和志摩来往了这许多年,在他脸上看出悲哀的表情来的事情,这实在是最初也便是最后的一次。
⑿从这一回之后,两人又同在北京的时候一样,时时来往了。可是一则因为我的疏懒无聊,二则因为他跑来跑去的教书忙,这一两年间,和他聚谈时候也并不多。今年的暑假后,他于去北平之先曾大宴了三日客。在他遇难之前,从北平飞回来的第二天晚上,我也偶然的,真真是偶然的,闯到了他的寓里。
⒀那一天晚上,因为有许多朋友会聚在那里的缘故,谈谈说说,竟说到了十二点过。临走的时候,还约好了第二天晚上的后会才兹分散。但第二天我没有去,于是就永久失去了见他的机会了。
⒁男人之中,有两种人最可以羡慕。一种是像高尔基一样,活到了六七十岁,而能写许多有声有色的回忆文的老寿星,其他的一种是如叶赛宁一样的光芒还没有吐尽的天才夭折者。前者可以写许多文学史上所不载的文坛起伏的经历,他个人就是一部纵的文学史。后者则可以要求每个同时代的文人都写一篇吊他哀他或评他骂他的文字,而成一部横的放大的文苑传。
⒂现在志摩是死了,但是他的诗文是不死的,他的音容状貌可也是不死的,除非要等到认识他的人老老少少一个个都死完的时候为止。
1931年12月11日
(节选自《中国名家散文欣赏》,有删改)第⑴段划线句的作用是:
第⑽段划线句包含了志摩丰富的情感,试作分析。
作者多处描述志摩与人交往的情景,对此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中学时代的志摩天真活泼、爱说爱笑,然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聪明。 |
B.在北京重逢志摩,他给我的最初印象还是如孩时一样,虽然长高不少不再矮小,但神色态度依旧如十几年前一样。 |
C.围绕志摩,总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社交圈子,与他交往的人不论长幼,不分贵贱,都会被他的快乐感染。 |
D.一九二七年的革命之后,志摩仍复在歧路上徘徊着,因寻不到出路而苦闷。 |
E.我和志摩来往了许多年,只有在探望太果尔时,在他脸上看到过悲哀的表情,可见志摩是一个关心朋友胜过自己的人。
F.在志摩遇难之前,我还偶然到他家参加了一次朋友聚会,谈兴未了,却后会无期,我为自己的爽约抱憾不已。简析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本文是众多怀念诗人志摩的文章中的名篇,从选材的角度,对本文加以评析。。
阅读文章,完成文后各题。(共11分)
“亲爱的爸爸妈妈,”妹妹拍了拍桌子说道,“不能再这样拖下去了。可能你们不明白,但是我明白。这个怪物,我没法再开口叫他哥哥了,所以我要说,我们得把他弄走才行。我们耐心地照顾他这么久,也算仁至义尽了。我敢说,没有人能挑出我们半点不是。”“她说得对极了!”父亲自言自语道。而母亲现在呼吸还是不顺畅,她用手捂着嘴干咳着,眼里流露出疯狂的神色。
……
“一定要把他弄走!”妹妹大叫。“爸爸,这是唯一的办法了。你一定要抛开这个念头,不要把他当成格雷高尔。一直以来我们都这样想,结果这就是我们不幸的根源。但那怎么可能是格雷高尔呢?如果真是他,那他早就该意识到,这样的动物根本就没法和人一起生活,会自动走开的。那样虽然失去了哥哥,但却能够继续活下去,而且还会怀念他。但是这只怪虫让我们痛苦不已,他还赶走了房客,马上就要霸占整个家,让我们到走廊里过夜了。看啊,爸爸!”她突然哭喊着,“他又来了。”格雷高尔不明白妹妹为什么突然这么惊慌,她连母亲也不顾,甚至还把她坐的椅子往外推了一把,好像宁愿牺牲母亲也不想靠近格雷高尔。接着她跑到了父亲身后,而父亲也让她给弄得激动起来,他站起身来,张开双手挡着身后的妹妹,仿佛要给她保护似的。
但是格雷高尔根本没想给任何人制造麻烦,更不要说是自己的妹妹了。他只是转了个身,想爬回自己的房间。但是由于身体上的疼痛,他只能靠一次一次的抬头撑着地板,才能艰难地转过身去。这个转身的样子一定很可怕,他停下来,看了看四周。他的好动机可能已经被家人看出,他们一会儿就不再害怕了,只是默默看着他,脸上的表情都很痛苦。母亲躺倒在椅子上,两腿伸开,紧并在一起,眼睛由于疲劳几乎全合上了。父亲和妹妹紧挨着坐在一起,妹妹的手揽住了父亲的脖子。
“或许现在我可以转过身去了。”格雷高尔想,于是又开始了爬行。他一使劲就气喘吁吁,一会儿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
没有人来催促他,全是他自己在用力转着。一转过身,他就立刻往回爬去。看到自己竟爬出房间这么远,他也大吃了一惊,不清楚自己身体这么虚弱,刚才是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爬出那么远的,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心里只想着赶快爬回房间,他几乎都没有注意到,家人连一句话或是一点响声都没有,唯恐耽误他前进。
直到爬回门口后他才扭过头来,其实也没有完全扭过来,因为他感觉脖子已经僵硬了。但是他仍然能够看见,身后没有什么变化,只有妹妹站了起来。他最后扫了母亲一眼,她已经完全睡着了。
他刚进了房间,门就被拉上了,接着是麻利的闩门上锁的响声。身后这一连串的响声把格雷高尔吓了一跳,他的小腿都弯到了身子底下。是妹妹这么匆忙地来关门。她早就站起来,等着,然后敏捷地往前跳了几步,但是格雷高尔一点都没有听到。关门的时候,她对父母说:“总算进去了!”
“现在该怎么办呢?”格雷高尔自言自语地说,在黑暗中往四周看了看。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动了,但是并没有感到吃惊。相反,想想自己竟能用这些瘦弱的小腿爬来爬去,这可真是不可思议。此外,他还感到了一种满足。虽然周身疼痛,但好像在慢慢好转,相信很快就会好起来的。背上的烂苹果和周围发炎的地方,全都让白色的灰尘给盖了起来,他现在几乎都感觉不到了。他想起了家人,想起他们深深的爱。如果自己能消失就好了,他也有了让自己消失的想法,甚至比妹妹还坚定。他就这样一直待着,陷入了空虚而静谧的沉思中,直到钟楼上敲响了凌晨三点的钟声。透过窗户,他看到了破晓的第一道曙光,接着他的头无力地垂下去,鼻孔里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文本节选自奥地利小说家___________(人名)的《_____________》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穹(qióng)顶 人头攒(zǎn)动 | B.休憩(qì) 踅(zhé)去 |
C.颤(zhàn)抖 汩(gǔ)汩 | D.羞赧(nǎn) 推搡(sǎng) |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思义 一愁莫展 惦记 | B.突如其来 疲惫不堪 偏袒 |
C.窸窸窣窣 小心翼翼 担搁 | D.迄今为止 晕头转向 泻露 |
“如果真是他,那他早就该意识到,这样的动物根本就没法和人一起生活,会自动走开的”这句话,可以看出格里高尔为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格里高尔“最后扫了母亲一眼,她已经完全睡着了”,谈谈你对这句话在情感表现和主题表达方面的感受体会。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
“用脚后跟想”的犬儒主义
徐贲(作者为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
①常有人说,“用脚后跟想”就知道某件事是对的或错的,可能的或不可能的,等等。这是一个有不同语义的说法。有的是拿它当一个俏皮的比喻,意思是不需要专业知识,只凭常识就能知道;有的是挖苦讽刺,意思是根本没用脑子,瞎想;还有的则是鄙夷不屑、武断、自大、根本不在乎的拒绝,意思是,明摆着的事,不用想也知道。
②传媒学教授亚乃特和亚勒森在他们合著的《犬儒时代的对话文明》一书里,将最后一种用法的“用脚后跟想”称为“习惯性犬儒”,也就是一种不加思考,只凭直觉和条件反射的拒绝和否定。
③我在说理写作课上,曾从这本书里选了几个章节给学生们阅读和讨论,因为他们日常交谈中常会出现类似于“用脚后跟想”的说法。这些说法起到的是终止交谈而不是持续交谈的作用,青少年常用语“无论”(whatever)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个表示满不在乎或鄙夷不屑的言语行为,而不是真的有什么实质性的语义内容,表示的是,“不管你说什么,都与我无关”,“不要来烦我”。根据马利斯特学院2009和2010的一项民意调查,“无论” (whatever)被评为“交谈中最惹人生气的用语”,也被普遍视为不礼貌、有冒犯性的公共用语。
④如何在公共讨论中避免因有意无意的不礼貌而伤害到他人?如何让交谈有效地继续下去,而不是一谈就崩?亚乃特和亚勒森的回答是,可以通过“对话的文明”来实现,这不仅需要尊重他人或不同意见,而且还要“尊重话题”,那就是,不要随便把一个话题断定为“不值一谈”、“不值一驳”。“用脚后跟想”就是表示这类“不值”的一个说法。
⑤不尊重话题经常是跟不尊重他人或不同意见一起发生的。在这些不尊重中,亚乃特和亚勒森洞察到一种想不加考虑就否定或拒绝的“习惯性犬儒”,它又叫“不思考犬儒”或“永动型犬儒”。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对“公共人际关系”有损害作用的犬儒主义。
⑥犬儒主义的特点之一是玩世不恭、语带嘲讽、轻蔑鄙视。它经常是某些个人的“性情”特征——性格、习性、思想习惯、情绪心情、说话腔调。习惯性犬儒主义指的主要不是这类个人性情特征,而是在公共生活中的那种“习惯性、平庸、不考虑的犬儒主义”。这样的犬儒者对讨论问题根本不感兴趣,他抱定自己的成见,对什么都早已有了现成不变的想法。这个想法经常是三种“看穿”的结果:看穿一切人性的自私自利,看穿一切制度的不公正(总是为某些人的私利服务),看穿一切价值的矫饰和虚伪(无非是被某些人利用来掩盖他们的私利)。
⑦习惯性犬儒主义之所以有害,不在于“看穿”,而在于“看穿一切”。不加分辨、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这就变成了一种不加思考、没有判断,只凭条件反射的说“不”。文化研究者凯尔德维尔就此写道,“犬儒主义在社会文化中有它的一席之地,它能洞察言与行的不符,这经常是有用的,也是适宜的。但问题是,习惯性犬儒一概而论,无视那些能够言行一致的人们。习惯性犬儒者丧失了判断何时适宜何时不适宜的能力。他是一个自动的犬儒,对善恶之间的灰色地带的细微变化完全没有感觉。”习惯性犬儒不知道什么应该怀疑,什么应该信任,什么情况下可以怀疑,什么情况下要守护信念。
⑧习惯性犬儒是一种大众性的犬儒,它有反智的倾向。但是,它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验性定型的结果。许多人是因为不断被“头脑灵光”的高人愚弄、欺骗、误导,才选择或自称“用脚后跟”来想的。在我们的生活里,确实有不少专家在用“学术”说假话,用貌似高深、精致的理论包装普通人用常识就能看穿的谎言。但是,越是这样也就越需要人们能理性、逻辑地思考,而不是转向犬儒。犬儒一旦成为习惯,变成自动而不加思考的反应,那么再有根据的说服,想影响它也都很难。在这发生之前,说理可以帮助愿意动脑筋的犬儒变得不那么犬儒,对尚未顽固的习惯性犬儒应该也有教育的作用。
【注】犬儒主义:源自古希腊四大学派之一,认为美德是幸福唯一的必要条件。他们将自己从世俗价值和传统习俗中解放,变得自给自足,并且回归自然纯朴的生活。到现代,“犬儒主义”这一词在西方则带有贬义,意指对人类真诚的不信任,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态度和行为。请联系全文,说说“用脚后跟想”在作者观点中的含义
请给文中的“习惯性犬儒主义”下一个定义
文中所说的“习惯性犬儒主义”有哪些具体表现
下列对文章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A.第③段中“无论”被认为“不礼貌、有冒犯性的公共用语”的原因是排斥一切讨论。 |
B.“对话的文明”首要的是“尊重话题”,而尊重他人和不同意见是很次要的。 |
C.形成“习惯性犬儒主义”者表面看是三种“看穿”,其实质是怀疑一切的虚无主义。 |
D.第⑦段中引用文化研究者凯尔德维尔的话目的是介绍“犬儒主义”的两面性。 |
E、少数“高人”“专家”拥有话语权的愚弄、欺骗、误导导致了大众性的反智倾向。
F、改变“习惯性犬儒主义”需要在尊重的背景下,理性逻辑地思考。联系社会生活,请你举出与文中所说的“习惯性犬儒主义”相类似的一例,并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
拿来主义
鲁迅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④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⑤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⑥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⑦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⑧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⑨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文中第③段中用尼采来议论,是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以此想证明什么?
试分析文中“抛来”“抛给”“送来”之间的差异,及其作用。
请在下面空格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作者在论证中采用了比喻论证,将鱼翅比作,作者主张的态度是;
将鸦片比作,作者主张的态度是;将烟灯烟枪比作,
作者主张的态度是;将姨太太比作,作者主张的态度是。下列对文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一概反对将我们的国家国宝,乃至传统艺术“发扬光大”到欧洲。 |
B.鲁迅认为拿来主义者关键不是拿来,而是其要有沉重、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素质。 |
C.第⑤段中“清醒的青年们”是指原先热衷洋货的时尚青年。 |
D.第⑦段中“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是指那些与腐朽没落的阶级决裂的彻底革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