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淀粉与氯化钾混合液装在半透膜中,浸泡在装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有破损的是( )
A.加入碘水变蓝色 |
B.加入硝酸银溶液不产生白色沉淀 |
C.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
D.加入碘水不变色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A.标准状况下,22.4L苯的分子数为NA |
B.常温常压下,48gO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 NA |
C.0.5 mol·L-1 CuCl2溶液中含有0.5NA个Cu2+ |
D.标准状况下,22.4 L氯气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金属钠溶于足量水中:2Na+2H2O=2Na++2OH-+H2↑ |
B.碳酸氢钙溶液![]() |
C.氯气与水反应:Cl2 + H2O = 2H+ + Cl- + ClO- |
D.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2C6H5O-+CO2+H2O→2C6H5OH+CO32- |
气态中性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I1),气态正离子继续失去电子所需最低能量依次称为第二电离能(I2)、第三电离能(I3)……右表是第三周期部分元素的电离能[单位:eV(电子伏特)]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元素 |
I1/eV |
I2/eV |
I3/eV |
甲 |
5.7 |
47.4 |
71.8 |
乙 |
7.7 |
15.1 |
80.3 |
丙 |
13.0 |
23.9 |
40.0 |
丁 |
15.7 |
27.6 |
40.7 |
A.甲的金属性比乙强 | B.乙的化合价为+1价 |
C.丙一定为非金属元素 | D.丁一定是金属元素 |
短周期元素A、B、C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A与C同主族,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A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B<C
B.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均可由化合反应得到
C.A的氢化物稳定性大于C的氢化物稳定性
D.B 和A的最高价氧化物可发生置换反应
2004年7月德俄两国化学家共同宣布,在高压下氮气会发生聚合得到高聚氮,这种高聚氮的N-N键的键能为160kJ/mol(N2分子中的键能为942kJ/mol),晶体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高聚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聚氮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
B.高聚氮晶体中每个N原子和另外3个N原子相连 |
C.高聚氮转变成氮气是氧化还原反应 |
D.高聚氮可能成为炸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