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小组在学习元素周期律后,对教材中Fe2+氧化为Fe3+的实验进一步思考,并提出问题:Cl2能将Fe2+氧化为Fe3+,那么Br2和I2能否将Fe2+氧化为Fe3+?
环节一:理论推测
部分同学认为Br2和I2都可能将Fe2+氧化为Fe3+,他们思考的依据是 。
部分同学认为Br2和I2都不能将Fe2+氧化为Fe3+,还有同学认为Br2能将Fe2+氧化为Fe3+而I2不能。他们思考的依据是从上到下卤素单质氧化性减弱。
环节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在大试管中加适量铁粉,加入10 mL稀盐酸,振荡试管,充分反应后,铁粉有剩余,取上层清液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1:
| 试管 |
操作 |
现象 |
| ① |
先向试管中加入2 mL FeCl2溶液,再滴加少量红棕色的溴水,振荡试管 |
溶液为黄色 |
| ② |
先向试管中加入2 mL FeCl2溶液,再滴加少量棕黄色的碘水,振荡试管 |
溶液为黄色 |
环节三:实验现象的分析与解释
(1)同学甲认为①中现象说明溴水能将Fe2+氧化,离子方程式为 。
同学乙认为应该补充实验,才能得出同学甲的结论。请你帮助同学乙完成实验:
实验2:
| 操作 |
应该观察到的现象 |
| |
|
(2)该小组同学对②中溶液呈黄色的原因展开了讨论:
可能1:碘水与FeCl2溶液不反应,黄色是碘水稀释后的颜色。
可能2: 。
实验3:进行实验以确定可能的原因。
| 操作 |
现象 |
| 向试管②所得溶液中继续加入0.5 mL CCl4,充分振荡,静置一段时间后。取出上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 |
静置后,上层溶液几乎无色,下层溶液为紫色;上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出现浅红色 |
同学丙认为该实验现象可以说明是“可能2”成立,同学丁认为不严谨,于是设计了实验4:
实验4:
| 操作 |
现象 |
| 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 FeCl2溶液,滴加0.5 mL碘水后,再加入0.5 mL乙酸乙酯,充分振荡,静置一段时间后。取出下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 |
静置后,上层液为紫色,下层液几乎无色;下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没有出现浅红色 |
你认为实验4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同学丁根据实验4现象得出结论:在本次实验条件下,碘水与FeCl2溶液反应的程度很小。
(3)Cl2、Br2、I2氧化Fe2+的能力逐渐减弱,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 。
下图所示装置为铜跟浓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硫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装置A中放入有关药品后,打开活塞K,将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加入烧瓶中,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点燃酒精灯,烧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装置D中试管口放置的棉花中应浸有一种液体,这种液体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B的作用是贮存多余的二氧化硫和防止其污染环境,则B中应盛放的液体是(填写字母代号)________;
a.水 b.浓溴水;c.KMnO4酸性溶液d.NaHSO3饱和溶液
(4)收集二氧化硫完毕,应进行的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用该套的A、B、C装置制备H2S,则B中应加入的最合理的液体是____________。
实验室欲配制80mL 1.4mol/L的NaNO3溶液,试回答:
(1)用不到的仪器是:;
A.烧杯 B.500mL容量瓶 C.量筒 D.胶头滴管 E.玻璃棒 F.100mL容量瓶
(2)配制时应称取NaNO3g;
(3)下列操作的顺序是(用字母表示);
A.冷却 B.称量 C.洗涤 D.定容 E.溶解 F.摇匀 G.转移
(4)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对所配得溶液无影响的是(写序号);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的是。
A.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
B.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
C.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线便停止加水;
D.将配得的溶液从容量瓶转移到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E.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F.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俯视刻度线和液面。
鸡蛋壳中含有大量钙、少量镁和钾等元素。实验室可用图示流程测定鸡蛋壳中钙、镁元素含量。依据的反应可以表示为:Ca2++Y2-=CaY、Mg2++Y2-=MgY。回答下列问题。
(1)测定Ca2+、Mg2+总含量时,控制溶液pH=10。若pH过大,测定结果将(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如果鸡蛋壳粉质量为m g,溶液中Y2+浓度为c mol/L,则鸡蛋壳样品中镁元素质量分数是。
(3)有同学提出可采用如下装置,通过测定鸡蛋壳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就能测定鸡蛋壳中的钙的总含量。
①采用该方法进行实验,各装置从左到右的连接顺序依次1→2→____________(填各装置对应接口的数字序号)。
②若排除实验仪器和操作的影响因素,此实验方法测得的结果是否准确?答:________(填“准确”、“不准确”或“无法判断”)。原因是。
现有3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NaHCO3、Ba(OH)2、H2SO4
中的各一种,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不用其它试剂即可鉴别”的方法。将试剂瓶分别编号为①、②、③。
⑴甲同学采用如下实验方案:
分别取样进行分组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
| ③ |
② |
① |
|
| ① |
↑ |
↓ |
|
| ② |
↓ |
↓ |
|
| ③ |
↓ |
↑ |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②试剂为。
甲同学又做如下两个实验,鉴别①和③
请分析甲同学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
⑵乙同学采用如下实验方案:
乙同学采用甲同学同样的实验过程,鉴别出其中的②后,又做如下实验:
请分析乙同学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
⑶丙同学采用如下实验方案:
丙同学采用甲同学同样的实验过程,鉴别出其中的②后,又做如下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①试剂为,③试剂为。
⑷丁同学参与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实验过程,发现当采用分组实验鉴别出②后,无需再进行任何实验操作,立即就可区分出另外两瓶试剂,他的方法是。
为检验在空气中暴置过的过氧化钠的变质程度,某学习小组的甲、乙、丙三位同学经研究讨论,为减小实验的误差,分工协作如下:分别用等量的过氧化钠样品进行实验。
⑴甲同学采用如图实验装置,
甲同学测量气体时,实验过程中,量气管甲的前后示数差为473 mL(已折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实验后量气管甲中气体的主要成分有。
⑵乙同学采用如图实验装置,
乙同学测量气体时,实验过程中,量气管甲的前后示数差为249 mL(已折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乙同学的实验中,所用NaOH溶液的作用是:
①;
②。
⑶丙同学用浓度为1.00 mol/L的标准盐酸滴定过氧化钠样品,应选用的玻璃仪器有:
。
从实验目的分析丙同学所采用的指示剂为。丙同学实验完毕,从滴定管前后的示数得知消耗标准盐酸100.00 mL。
⑷利用上述实验数据,计算该过氧化钠样品变质的百分率为。指导教师在批阅该实验小组的实验报告时,指出两点不足,可能引起实验误差:
①;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