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将甲投入丙的硫酸盐溶液中,有丙析出。将乙、丙两种金属分别投入硫酸铜溶液中,丙的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乙的表面没有明显变化。则甲、乙、丙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 B.甲>丙>乙 | C.丙>乙>甲 | D.丙>甲>乙 |
将一定量的丙醇(C3H8O)和氧气置于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
丙醇 |
氧气[ |
水 |
二氧化碳 |
X |
反应前质量/g |
6.0 |
12.8 |
0 |
0 |
0 |
反应后质量/g |
0 |
0 |
7.2 |
8.8 |
a |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表中a的值为1.8B.X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可能含有氢元素D.若起始时氧气的质量是14.4g,则无X生成
在锥形瓶甲中放入10g块状纯净的碳酸钙,在锥形瓶乙中放入10g粉末状纯净的碳酸钙,分别同时加入足量同浓度的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下列图中对该实验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描述合理的是()
将燃着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条继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CO2点燃 2MgO+C,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中Mg发生了氧化反应 | B.该反应的实验现象是生成MgO和C |
C.镁条着火不能用CO2扑灭 | D.燃烧并不一定需要氧气 |
在下列实验操作(或措施)与理由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A.做电解水实验时,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是催化剂 |
B.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试验中红磷要足量——充分观察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
C.实验室制取蒸馏水时在蒸馏瓶中放入碎瓷片——加快蒸馏速度 |
D.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等气泡均匀连续放出再收集——防止收集到气体不纯 |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煤炉上放一大盆水,就可防止煤气中毒 |
B.因为CO2过量能引过温室效应,所以在大气中越少越好 |
C.室内有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排风扇通风 |
D.到溶洞探险(可能含较多二氧化碳)用火把照明比手电筒照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