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福建某乡镇农民长期种植水稻等传统农作物,每亩年均收益不到3000元,由于人多地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党的十八大后,当地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通过组建股份合作社与农民签订合同,将农民的承包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粮食生产和景观苗木种植,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村民以土地入股,每亩收益近万元。不少村民成为股份合作社的员工,有的村民用土地流转获得的资金在当地开设小饭馆、小旅店、土特产商店,有的村民还创办了农产品加工企业。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说明实行土地流转的意义。(1 2分)
材料二 中共福建省委在广泛吸收民主党派等党内外人士有关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土地流转建议的基础上,多次就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出通知。在近几年福建省人大会议上,代表们就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的维护提出的许多建设性的提案,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福建省政府还制定促进土地流转的相关制度,要求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实施土地流转要由村民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决定。
(2)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政治制度是如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1 O分)
(3)土地流转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据此有人认为,搞好土地流转就能取得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成功。请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予以评析。(1 2分)
材料三 乡规民约和祖训家规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维护乡村文化传承和秩序,约束村民行为、化解村民矛盾纠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 l 4年1月,福建省文化厅主办了一场迎春文化活动,汇集了优秀乡规民约和祖训家规的专题书展、经典诵读、迎新春送春联书法笔会,现场还开展以乡规民约、祖训家规为主要内容的楹联书法传拓、剪纸和元宵花灯制作等DIY自助活动,展出的300多册乡规民约、祖训家规文献有《中国古训》、《尤溪家训通汇》、《“长汀陈山洋"禁碑》等。
(4)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我们应如何认识和对待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乡规民约和祖训家规。(8分)
自2010年1月1日正式启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中国与东盟合作带来新机遇。2010年1月-9月,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达2113.1亿美元,同比增长43.7%。2016年后,自贸区建设将进入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的第三阶段。温家宝总理强调,双方共同努力,力争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并提议将2011年确定为“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
(1)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发展的必要性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我国应怎样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A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图
图1 1980-2010年A省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
图2 1980-2010年A省居民收入占GDP的百分
(1)图1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
(2)结合图2的信息说明如何解决图1反应的经济问题?
恩材料一: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
材料二: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60万人。据调查,制约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有:(1)观念因素:93%的大学生不选择毕业后创业;(2)区域因素:78%的大学生不愿意毕业后去西部就业;(3)能力因素:55%的大学生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4)信息因素:29%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就业信息。
材料一表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二说明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某同学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条国道。但是,由于没有设置红绿灯和交通护栏,常常发生交通事故。为此,他找到当地的人大代表反映情况。在人大代表的督促检查下,有关部门克服困难,设置了红绿灯和交通护栏,使这条“要命路”变成了安全道。
(1)上述材料中,该同学是如何正确行使公民监督权的?
(2)你认为该同学还可以通过哪些合法渠道反映这一问题?
(3)公民可以直接向决策机关建言献策,你认为这样做有哪些重大意义?
近年来,某市政府大力推行“民心工程”,为群众办实事。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新增就业岗位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成了疾病控制中心和传染病综合门诊楼11处,新增农村参保人员7万人;整顿、清理书报刊和音像市场,收缴非法出版物和音像制品9万件并严厉打击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稳定。
上述材料中,该市政府履行了哪些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