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程颐,字正叔。年十八,上书阙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治平、元丰间,大臣屡荐,皆不起。哲宗初,司马光、吕公著共疏其行义曰:“伏见河南府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法。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望擢以不次,使士类有所矜式。”诏以为西京国子监教授,力辞。
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既入见,擢崇政殿说书。即上疏言:“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与之处,以熏陶成性。况陛下春秋之富,虽睿圣得于天资,而辅养之道不可不至。愿选名儒入侍劝讲以备访问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颐每进讲,色甚庄,继以讽谏。闻帝在宫中盥而避蚁,问:“有是乎?”曰:“然,诚恐伤之尔。”颐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
神宗丧未除,冬至,百官表贺,颐言:“节序变迁,时思方切,乞改贺为慰。”既除丧,有司请开乐置宴,颐又言:“除丧而用吉礼,尚当因事张乐,今特设宴,是喜之也。”皆从之。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累日,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翌日,宰相以下始奏请问疾。
颐于书无所不读,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张载称其兄弟从十四五时,便脱然欲学圣人,故卒得孔、孟不传之学,以为诸儒倡。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节:气节 |
B.亦必延名德之士延:延续 |
C.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御:驾临 |
D.渊源所渐,皆为名士渐:熏染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程颐“言必忠信,动遵礼法”的一组是( )
①年十八,上书阙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论 ②颐每进讲,色甚庄,继以讽谏 ③节序变迁,时思方切,乞改贺为慰
④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 ⑤颐于书无所不读,其学本于诚 ⑥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
A.①④⑥ | B.①③⑤ |
C.②③④ | D.②⑤⑥ |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愿选名儒/入侍劝讲以备/访问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 |
B.愿选名儒/入侍劝讲/以备访问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 |
C.愿选名儒入侍劝讲/以备访问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 |
D.愿选名儒入侍劝讲/以备访问/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与萧翰林俛书
(唐)柳宗元
思谦兄足下:昨祁县王师范过永州,道思谦蹇然有当官之心,乃诚助太平者也。仆闻之喜甚,然微王生之说,仆岂不素知耶?
仆不幸,向者进当臲卼①不安之势,平居闭门,口舌无数,况又有久与游者,乃岌岌而操其间哉。其求进而退者,皆聚为仇怨,造作粉饰,蔓延益肆。非的然昭晰②,自断于内,则孰能了仆于冥冥之间哉?然仆当时年三十三,甚少,自御史里行得礼部员外郎,超取显美,欲免世之求进者怪怒媢嫉,其可得乎?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圣朝弘大,贬黜甚薄,不能塞众人之怒,谤语转侈,嚣嚣嗷嗷③,渐成怪民。饰智求仕者,更詈仆以悦仇人之心,日为新奇,务相喜可,自以速援引之路。而仆辈坐益困辱,万罪横生,不知其端,悲夫!人生少得六七十者,今已三十七矣。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是非荣辱,又何足道!云云不已,祗益为罪。
居蛮夷中久,惯习炎毒。楚、越间声音特异,鴂舌啅噪④,今听之怡然不怪,已与为类矣。家生小童,皆自然哓哓,昼夜满耳,闻北人言,则啼呼走匿,虽病夫亦怛然骇之。自料居此尚复几何,岂可更不知止,言说长短,重为一世非笑哉?读《周易》《困卦》至“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往复益喜,曰:“嗟乎!余虽家置一喙以自称道,诟益甚耳。”用是更乐喑默,思与木石为徒,不复致意。
今天子兴教化,定邪正,海内皆欣欣怡愉,而仆与四五子者独沦陷如此,岂非命欤?命乃天也,非云云者所制,余又何恨?独喜思谦之徒,遭时言道。道之行,物得其利。倘因贼平庆赏之际,得以见白,买土一廛为耕甿⑤,朝夕歌谣,使成文章。庶木铎者采取,献之法宫,增圣唐大雅之什,虽不得位,亦不虚为太平之人矣。此在望外,然终欲为兄一言焉。宗元再拜。
【注】①臲卼(niè wù):不安的样子。②昭晰:清楚明白。③嚣嚣:众口谗毁的样子。嗷嗷:形容众声喧杂。④鴂舌:比喻语言难懂。啅噪:噪聒。⑤耕甿:旧称农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微王生之说微:如果没有。 |
B.不知其端端:原因。 |
C.用是更乐喑默用:因为。 |
D.庶木铎者采取庶:众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求进而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 |
B.更詈仆以悦仇人之心越国以鄙远 |
C.独喜思谦之徒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D.然终欲为兄一言焉公为我献之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
A.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
B.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 /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
C.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
D.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这封信中虽陈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但更多地是想表明自己希望贤人掌权的政治理想和欲做“太平之人”的志向。 |
B.作者在信中写一些认为他贬谪处罚太轻的人,对他诽谤越来越多,并以此来讨好他的仇敌,作为进身之阶,揭露了当时的官场丑态。 |
C.作者写自己在永州的贬谪生活时,运用了反衬法,“炎毒”、“楚越之声”,不正常的视为平常,“北人言”,正常的视为不正常,有力地控诉了黑暗社会的罪行。 |
D.信中明言“今天子兴教化,定邪正”,但像柳宗元这样有才华的人却受尽诽谤,被贬蛮夷之地久居,对比鲜明,辛讽蕴藉。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御史里行得礼部员外郎,超取显美,欲免世之求进者怪怒媢嫉,其可得乎?
(2)嗟乎!余虽家置一喙以自称道,诟益甚耳。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也。少落拓,不治产业,家贫无以自给,每穿窬为盗。与辅公祏(shí)为刎颈之交。公祏姑家以牧羊为业,全祏数攘羊以馈之,姑有憾焉,因发其盗事。郡县捕之急,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时年十六。
时下邳有苗海潮,亦聚众为盗,伏威使公祏谓曰:“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若公能为主,吾当敬从,自揆不堪,可来听命,不则一战以决雄雌。”海潮惧,即以其众归于伏威。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率兵讨之,伏威与战,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迫其步骑陷于大泽,火至皆烧死。有海陵贼帅赵破阵,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破阵大悦,引伏威入幕,尽集其酋帅纵酒高会。伏威子坐斩破阵而并其众。由此兵威稍盛,复康安宜。
宇文化及之反也,署为历阳太守,伏威不受。又移居丹阳,进用人士,大修器械,薄赋敛,除殉葬法,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太宗之国王世充,遣使招之,伏威请降。封吴王,赐姓李氏。
武德四年,遣其将军王雄诞讨李子通于杭州,擒之以献。又破汪华于歙州,尽有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东至于海。寻间太宗平刘黑闼,进攻徐圆朗,伏威惧而来朝,拜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今。留于京师,礼之甚厚,位在齐王元吉之上,以宠异之。辅公祏之反也,诈称伏威之令,以绐其众,高祖遣赵郡王孝恭讨之。时伏威在长安暴年。及公祏平,孝恭收得公祏反辞,不晓其诈,遽以奏闻.乃除伏威名,籍没其妻子。贞观元年,太宗知其冤,赦之,复其官爵,葬以公礼。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揆不堪,可来听命揆:估计、揣度 |
B.进用人士,大修器械进用:提拔、任用 |
C.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奔北:逃向北方 |
D.诈称伏威之令,以绐其众绐:蒙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B.即以其众归于伏威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C.辅公祏之反也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D.复其官爵,葬以公礼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
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了杜伏威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①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
②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车相制
③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
④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
⑤由此兵威稍盛,复屠安宜
⑥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
A.①⑤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辅公祏在杜伏威落拓时接济他,后来又成为杜军事上的得力助手,但他最终的谋反却给杜伏威一家带来灾祸。 |
B.杜伏威利用海陵贼帅赵破阵的狂妄自大,在酒席上斩杀了他,由此使得自己的军队逐渐强盛起来。 |
C.杜伏威归降太宗后,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优厚礼遇,但后来受到朝廷猜忌,最终被高祖赐死。 |
D.杜伏威率部转移到丹阳后,提拔任用有名望的人,大力修整器械,减轻赋税,废除殉葬法,显示了自己的治理才能。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祏数攘羊以馈之,姑有傅焉,因发其盗事。
(2)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
(3)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世给事州县。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改西川节度推官,以强干闻。淳化三年,就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拜定州通判。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还朝,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又入为户部判官。先是,岭南输香药,涂邮置卒万人,负担抵京师,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广、英路自吉河去板步二百里,当盛夏时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人以为便。
后知青州。东封,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上曰:“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王旦言:“策莅事和平,可寄方面,望即以江南转运使授之。”饶州产金,尝禁商阴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人甚便之。五年,召拜右谏议大夫、知益州。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策勤吏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九年,自蜀代还。真宗尝对王旦言:“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旦曰:“策性淳质和,临事强济。”上深然之。是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榷茶之法[注]弊甚,策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同议经制,稍宽其旧。明年疾甚,不能朝谒,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榷茶之法:茶叶专卖法。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吏当便宜从事便宜:不须请示,灵活处置 |
B.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责:责问 |
C.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治:治理得好 |
D.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存:看望,问候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B.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C.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奉命 |
D.谙其民俗其孰能讥之乎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凌策“处事与人为便”的一组是
①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②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
③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④纵民贩市,官责其算
⑤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⑥同议经制,稍宽其旧
A.①②④ | B.①④⑤ | C.②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策幼年丧父,独自奋发学习,后来渡江和姚铉一起在庐州求学。雍熙二年考中进士,初次任职为广安军判官。不久改任西川节度推官,以能力强闻名。 |
B.洪州发生水灾时,知州李玄病重,皇上准备调凌策接任,并认为南昌常年水患严重,地方长官可以相机行事。宰相王旦认为凌策去洪州就能使事情缓和。 |
C.起初,凌策刚刚考中进士时,梦见有人把六枚印放在剑上送给他,他后来到剑外任职总共六次,当时的人们都感到惊奇。 |
D.由于凌策在蜀地工作勤奋,处事精审,深得皇帝赏识,任命凌策为给事中、代理御史中丞,在此期间他和几位大臣又共同改革了茶叶专卖之法。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岭南输香药,涂邮置卒万人,负担抵京师,以烦役为患。
(2)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水莽草
蒲松龄
水莽,毒草也。食之,立死,即为水莽鬼。俗传此鬼不得轮回,必再有毒死者,始代之。
有祝生,造其同年①某,中途燥渴思饮。俄见道旁一媪,张棚施饮,趋之。媪承迎入棚,给奉甚殷。嗅之有异味,不类茶茗,置不饮,起而出。媪急止客,便唤:“三娘,可将好茶一杯来。”俄有少女,捧茶自棚后出,年约十四五,姿容艳绝。生受盏神驰;嗅其茶,芳烈无伦;吸尽再索。至同年家,觉心头作恶,疑茶为患,以情告某。某骇曰:“殆矣!此水莽鬼也。先君死于是。是不可救,且为奈何?”某悬想曰:“此必寇三娘也。数年前,食水莽而死,必此为魅。”或言受魅者,若知鬼姓氏,求其故裆,煮服可痊。某急诣寇所,实告以情,长跪哀恳;寇以其将代女死,故执不与。某忿而返,以告生。生亦切齿恨之,曰:“我死,必不令彼女脱生!”某舁送之,将至家门而卒。母号涕葬之。遗一子,甫周岁。妻不能守节,半年改醮去。母留孤自哺,劬瘁②不堪,朝夕悲啼。
一日,方抱儿哭室中,生悄然忽入。母大骇,挥涕问之。答云:“儿地下闻母哭,甚怆于怀,故来奉晨昏耳。儿虽死,已有家室,即同来分母劳,母其勿悲。”母问:“儿妇何人?”曰:“寇氏坐听儿死,儿甚恨之。死后欲寻三娘,遇某庚伯,相指示。儿驰去,强捉之来。今为儿妇,亦相得。”移时,门外一女子入,华妆艳丽,伏地拜母。生曰:“此寇三娘也。”虽非生人,母视之,情怀差慰。生便遣三娘操作。三娘雅不习惯,然承顺殊怜人。由此居故室,遂留不去。
女请母告诸家。生意勿告;而母承女意,卒告之。寇家翁媪,闻而大骇,命车疾至。视之,果三娘。相向哭失声,女劝止之。媪视生家良贫,意甚忧悼。女曰:“人已鬼,又何厌贫?祝郎母子,情义拳拳,儿固已安之矣。”因顾生曰:“既婿矣,而不拜岳,妾复何心?”生乃投拜。女便入厨下,代母执炊,供翁媪。媪视之凄心。既归,即遣两婢为之服役,遗金百斤、布帛数十匹。寇亦时招归宁。居数日,辄曰:“家中无人,宜早送儿还。”故稽之,则飘然自归。翁乃代生起夏屋,营备臻至。
一日,村中有中水莽毒者,死而复苏,相传为异。生曰:“是我活之也。彼为李九所害,我为之驱其鬼而去之。”母曰:“汝何不取人以自代?”曰:“儿深恨此等辈,方将尽驱除之,何屑此为!且儿事母最乐,不愿生也。”由是中毒者,往往具丰筵,祷诸其庭,辄有效。
积十余年,母死。生夫妇亦哀毁,命儿以礼仪葬母。
一日,谓子曰:“上帝以我有功人世,策为四渎牧龙君,今行矣。”俄见庭下有四马,驾黄檐车,马四股皆鳞甲。夫妻盛装出,同登一舆。子泣拜,瞬息而渺。其子请诸寇翁,以三娘骸骨与生合葬焉。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同年:古时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另指同年龄或同一年。②劬瘁:辛劳,劳苦。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祝生,造其同年某,中途燥渴思饮造:拜访 |
B.母号涕葬之。遗一子,甫周岁甫:刚刚 |
C.寇氏坐听儿死,儿甚恨之恨:遗憾 |
D.祝郎母子,情义拳拳拳拳:恳切,诚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儿固已安之矣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B.①某急诣寇所,实告以情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
C.①儿地下闻母哭,甚怆于怀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D.①上帝以我有功人世,策为四渎牧龙君②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祝生“事母至孝”的一项是
①劬瘁不堪,朝夕悲啼②儿地下闻母哭,甚怆于怀,故来奉晨昏耳
③生乃投拜④代母执炊,供翁媪
⑤已有家室,即同来分母劳,母其勿悲⑥儿事母最乐,不愿生也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②⑤⑥ | D.①④⑥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说中了水莽草毒的人,如知道害他的鬼的姓名,只要得到他生前穿过的裤子,煎水服用,就可以痊愈。祝生的同年到寇三娘家,请求帮忙。寇家因为有人做女儿的替身,女儿就可以投胎再生,坚决不给。没得到解药的祝生被同年背着回家,快到家门时就死了。 |
B.寇家时常让三娘回去省亲,住几天后,三娘就要借“家中无人照顾,还是让我早点回去吧”的理由回祝家,回家前,特意给娘家叩头。可见,三娘对自己的父母也很孝顺。 |
C.祝生虽中水莽草毒而为鬼,但他没有像其他鬼一样找人代替自己,而且他还非常憎恨那些找人替死的水莽鬼,因此开始驱鬼,救了很多人。 |
D.祝生的善行感动了天帝。天帝任命祝生做四渎牧龙君,祝生和三娘都得道成仙。最终,祝生的儿子经寇家同意后,将三娘骸骨与祝生合葬在一起。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君死于是。是不可救,且为奈何?
(2)因顾生曰:“既婿矣,而不拜岳,妾复何心?”
(3)由是中毒者,往往具丰筵,祷诸其庭,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