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通过实验研究化合物X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曲线Ⅰ为只在底物中加入淀粉酶,曲线Ⅱ为在底物中加入淀粉酶和化合物X。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 A.化合物X未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 |
| B.曲线Ⅰ作为对照实验 |
| C.化合物X对淀粉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但未使酶完全失活 |
| D.若底物溶液的pH升高,则曲线Ⅱ的顶点上移 |
某DNA片段中胸腺嘧啶的比例为a,则该DNA片段中含有鸟嘌呤的碱基对占所有碱基对的比例是()
| A.a | B.1-2a | C.2a | D.1/2-a |
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于1952年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著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这项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
A.侵染大肠杆菌后会裂解宿主细胞
B.只将其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
C.DNA可用15N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D.蛋白质可用32P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A.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
| B.DNA能自我复制 |
| C.DNA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
| D.DNA是遗传物质 |
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
| B.艾弗里等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
|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DNA能完全分开 |
| D.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确认了DNA的分子结构 |
用一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若该细菌解体后释放出32个大小、形状一样的噬菌体,则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有()
| A.0个 | B.2个 | C.30个 | D.32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