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用来研究温度对酵母菌酒精发酵的影响装置。广口瓶内含有悬浮在2%蔗糖中的2.5 g酵母,实验记录的是玻璃管中小液滴移动的距离(单位:cm),结果如下表。依据该实验装置和实验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分 |
5 ℃ |
10 ℃ |
20 ℃ |
35 ℃ |
55 ℃ |
1 |
0 |
0.2 |
0.4 |
0.7 |
0 |
2 |
0 |
1.0 |
1.3 |
1.6 |
0.1 |
3 |
0.1 |
1.9 |
2.2 |
2.8 |
0.2 |
4 |
0.2 |
3.1 |
3.3 |
4.4 |
0.3 |
5 |
0.3 |
4.0 |
4.4 |
4.4 |
0.4 |
A.实验装置中小液滴移动的方向是向左
B.酵母菌中参与酒精发酵的酶的最适温度为20 ℃
C.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发酵作用增强
D.广口瓶内的蔗糖完全被酵母菌利用至少需要5 min
用酶解法去除植物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然后在含14C标记的葡萄糖培养液中培养3小时后,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该植物细胞内含有14C最多的结构可能是( )
A.核糖体 | B.内质网 | C.高尔基体 | D.细胞核 |
如右图所示,将新鲜马铃薯切成粗细相同的5cm长条,再将它们分别放在浓度不同的甘露醇溶液中,4h后测量每条的长度。正确的是()
①马铃薯细胞液的浓度约为30g·L-1;②当溶液浓度为40g·L-1时,细胞开始发生质壁分离;③溶液浓度为30g·L-1~90g·L-1的范围内,细胞壁也有一定程度的收缩;④在溶液浓度为20g·L-1,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右图所示四个方框代表乳酸菌、衣藻、蘑菇和蓝藻,阴影部分表示它们都具有的某种物质或结构。下列物质或结构不可能出现在阴影部分中的是()
A.RNA | B.染色体 | C.细胞壁 | D.核糖体 |
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真核细胞的核膜上附有多种酶,有利于多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 |
B.在电镜下观察分裂间期的真核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主要结构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
C.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核孔,DNA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
D.原核细胞的拟核除没有核膜外,其他方面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没差别 |
下列实验试剂或材料与其实验名称不相符合的是()
A.甲基绿吡罗红——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
B.澄清石灰水——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
C.碘液——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D.紫色的洋葱表皮细胞——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