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大约在距今4 000~5 000年间,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即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地形成了大批城市,这些城市的出现都是中国统治者为了建立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建立起来的。——周执前《 古代城市发展道路的规律及其社会学意义》
材料二 东京,是北宋的都城和最大的商业城市,……在这里,街市首次作为中国都城中的一种主要存在,并发育成为一种机能多样,形态丰富,相当成熟的城市功能要素,在根本上影响到城市整体,导致了中国古代城市在形态,制度及性质作用上的嬗变。商业突破了传统市制在时空上的束缚,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的经济职能空前增加。如果把城墙作为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性质的形象代表的话,那么街市就是中国古代城市迈入新时期趋于近代化的典型标志。——《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材料三 宋朝之后的七百年间,政治中心再次北移,南方的城市发展没有出现卓越的成就,甚至有些城市在战火中被销毁而从此没落(扬州),中国的经济发展远离了南方的商务航运、集市贸易,重新回归至以农业为中心的扩大生产阶段。这个时期,北京作为中国的都城,难以起到以便利的商运、海上贸易、农业生产中心等职能,无法拉动整个中国的商贸经济。并且,政治的集权,商业的官办极大地遏制了商务中心的发展,中国的城市格局趋于固化。虽然出现商帮等团体,但是其和宋朝的集市经济、城市区域中心发展仍有很大的不足。而后的历史中,中国的封建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城市的商业功能未能有如此强大的发展,只是因人口和管辖区域的增加而增设行政区域,所以城市人口比例没有太大提高。这一发展的滞后使得中国迟迟无法从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最终落后于西方。
——《中国经济增长与古代城市发展》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城市起源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城市街市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以后中国城市发展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汴京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它的面积34平方公里,比唐长安城要小,但是人口总数却达到140万左右,密度之高非常惊人。城内有8万多名各类工匠以及2万多家商店。流传至今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生动而细致的笔触定格了当时的繁荣景象。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值。1998年,美国出现29年来的首次财政盈余;2000年,财政盈余达到1310亿美元。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促进汴京城商业繁荣的政策性因素。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3)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材料三中美国的“新经济”现象。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865年,中亚浩罕国阿古柏在英、俄支持下入侵新疆,并建立政权悍然称王。残酷压迫各族人民,掠夺财富。……1876年左宗棠抬棺西征以示决心,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根据实际制订了“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战略战术,并指示各军:“回部为安酋驱迫,厌乱久矣。大军所至,匆淫掠,勿残杀。王者之师如时雨,此其时也。”清军所到之处,当地人民“望风授命”,“……携酒酪,献牛羊,络绎道左”。……1878年1月清军收回除伊犁外新疆领土。
——摘编自《中华百年祭·军事卷》
材料二针对“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飚举,无足当之”的严重被动局面,1864年,左宗堂在闽浙总督任上,积极筹备自造轮船。1866年,设立马尾船政局,以便“师其长以制之。”正式建主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型的新式造船厂。但因分辨不清兵船和商船的区别,以为轮船平时可供运漕,战时则可供战阵,所以船政局所造轮船系半兵半商式样,企图兼顾兵商“两用”,结果是“运货不逮商船之多,战阵不若兵船之劲,是欲求两便而适以两误也。” 出任陕甘总督后,对洋务运动仍然抓得很紧。1871年,在兰州建立甘肃制造局,自造枪炮等新式武器。1880年,他又创设兰州机器织呢局,他还鉴于西北地区旱灾频仍水利不修的严重情况,多次托人在上海购置西洋开河、凿井等新式机器,运到甘肃,以发展甘肃的农田水利事业。
——摘编自《左宗棠与洋务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左宗棠的西北军政活动。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十年后(1982年),当年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回忆道:“如不解决中日关系,就不可能有日本的稳定,第三,日本的安全保障……对日本来说,不仅依靠日美安保条约还要与中国结成友好关系。如中日美三国形成等边三角形关系的话,远东的和平就能实现。日本与中团建立正常国家关系,比在亚洲建立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更能成为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日】毛里和子《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
材料二在二战结束50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遗憾。
——日本众议员1995年6月9日《终战决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中邦交正常化的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终战决议》。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密尔(1806年—1873年)认为,代议制民主中,民主的一面有其正面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依靠自己保护自己的权利,提高个人的尊严、独立性、自觉意识与公共精神。但是,代议制民主只应该体现于选民对其代表的选举和代表对政府的监督上面,至于政府的实际运作则应该交给那些专门知识的政治精英进行.密尔思想中的精英主义倾向是非常强的。
——摘编自《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根据代议制理论,定期参加议会选举是人民参与国家决策的一种理想形式,经人民定期选举产生的议会或总统;原则上是全体人民的代表,他们的决策权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但这种理论遇到了来自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挑战,……选民通过选举只能确定决策者,而并非参加实际的决策过程。
——摘编自《欧美学界对公民投票制度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密尔的主要观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代议制民主”中的“民主”。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规定条目分明,内容琐碎,如“有暇时常至野外旅行”;“年未满六十岁者,不得设宴祝寿”;提倡“冷水洗浴”、节约运动、升降旗礼、清除垃圾和污水、灭蝇竞赛、禁毒等。“礼义廉耻”是其理论基础,着力服务当前工作一直是新生活运动的主要目标。1939年2月,蒋介石在演说中重新诠释“礼义廉耻”,如“义”应该由原来“正正当当的行为”发展成为“慷慷慨慨的牺牲”。
——摘编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
材料二如果用蒋介石集团当初定下的新生活运动的目标和准则来衡量,三年多的新三年多的新生活运动既没有能够使“五四”以来日趋没落的儒家文化得以复兴,也没能实现所谓国民食衣住行方面的生活革命……甚至连最基本的整齐清洁也无法普遍做到,当然更谈不上“挽救危亡,复兴民族”。事实上,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前,新生活运动已基本走向衰落,归于失败。
——摘编自关志钢/赵哲《抗战爆发前新生活运动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
(l)根据材料一,概括新生活运动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上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生活运动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