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游丰台记
[清]方 苞
丰台去京城十里而近,居民以莳花为业,芍药尤盛。花时,都人士群往游焉。余六至京师,未得一造观。戊戌夏四月,将赴塞门,而寓安之上党,过其寓为别。曰:“盍为丰台之游?”遂告嘉定张朴村、金坛王篛林、余宗弟文辀、门生刘师向,共载以行。
其地最盛者称王氏园,扃闭不得入。周览旁舍,于篱落间见蓓蕾数畦,从者曰:“止此矣!”问之土人,始知初植时,平原如掌,千亩相连,五色间厕,所以为异观也。其后居人渐多,各为垣墙篱落以限隔之。树木丛生,花虽繁,隐而不见。游者特艳其昔之所闻,而纷然来集耳。因就道旁老树席地坐,久之始得圃者宅后小亭而憩休焉。少长不序,卧起坐立惟所便,人畅所欲言,举酒相属,向夕犹不能归,盖余数年中未有醼①游若此之适者。
余平生钝直寡谐,相知深者,二十年来凋零过半;其存者,诸君子居其半矣。诸君子仕隐游学各异趋,而次第来会于此,多者数年,少亦历岁移时,岂非事之难期而可幸者乎?然寓安之行也,以旬日为期矣。其官罢而将归者,则文辀也;事毕而欲归者,朴村也;守选而将出者,刘生也;惟篛林当官,而行且告归。计明年花时滞留于此者,惟余独耳。岂惟余之衰疾羁孤,此乐难再?即诸君子踪迹乖分,栖托异向,虽山川景物之胜什百于斯,而耆艾故人,天涯群聚、欢然握手如兹游者,恐亦未可多遘②也。因各述以诗,而余为之记。
(选自《方苞文选》,有修改)
【注】 ①醼:同“宴”。 ②遘:遭遇。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未得一造观 造:到,往 |
B.五色间厕厕:同“侧”,旁边 |
C.盖余数年中未有醼游若此之适者适:适意 |
D.即诸君子踪迹乖分乖:分离 |
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属于直接表现“丰台之游”的一组是(3分)( )
①居民以莳花为业,芍药尤盛 ②扃闭不得入 ③于篱落间见蓓蕾数畦 ④平原如掌,千亩相连,五色间厕 ⑤因就道旁老树席地坐 ⑥举酒相属,向夕犹不能归
A.①②③ | B.①④⑥ |
C.③⑤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交代丰台地理位置、景观特点、出游时间与同游者姓名,并以寓安之问引出丰台之游。 |
B.作者与朋友先是一起赏花,然后在道旁老树下饮酒为乐,自由自在,直至傍晚依然流连忘返。 |
C.在写丰台游乐之后,第三段表达了人生聚少离多,良辰美景难常有的感慨,感情真挚动人。 |
D.本文语言古雅、精练,无华丽的辞藻,句式参差错落;叙写真事,抒发真情,朴质无华。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游者特艳其昔之所闻,而纷然来集耳。(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君子仕隐游学各异趋,而次第来会于此。(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②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荆轲遂见太子,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③,异物间进,以顺适其意。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节)
[注]①狗屠:以宰狗为职业的人。②沉深:深沉稳重。③太牢具:指牛、羊、猪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善:好好地 |
B.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厌:厌恶 |
C.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当:阻挡,抵御 |
D.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以顺其意。造:到访 |
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是()
A.荆轲和而歌于市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B.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
C.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D.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而乃以手共搏之 |
与“燕小弱,数困于兵”句式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B.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 |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D.夫晋,何厌之有 |
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2)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延。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粱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夫功哉?且失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越,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请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
对曰:“足下不知也。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令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其敢自必也。”
(选自《战国策》卷二十九“燕一”)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东周之鄙人也 鄙:庸俗,浅陋。 |
B.廉如伯夷,不取素餐素餐:素食,蔬果类食品 |
C.期而不来期:约定时日。 |
D.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趣:志向,目标。 |
下列各组表述中,全都表明苏秦“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的一项是
①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②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
③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④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
⑤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⑥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
A.①③⑤ | B.①②⑥ | C.③④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通过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说明自己也有向他们学习的愿望;结尾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了自己好心没有好报的处境。 |
B.苏秦指出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都是因为他们“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 |
C.苏秦认为故事中那个小妾虽然能够“活主父,存主母”,但是却因为摔落酒杯而被主父鞭笞,这就是因忠信而获罪的不公平事例。 |
D.苏秦认为自己像故事中的妾一样,忠信得罪。如果受到罪罚,他担心以后来侍奉燕王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了。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2)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
(3)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看者也。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浞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韩愈《讳辩》)
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用∕断开)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与武决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尝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求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或云:白,凉武昭王九世孙也。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岁通五经通:通晓 |
B.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沮:阻止 |
C.白益傲放益:更加 |
D.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辟:开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命之 / 衡因上疏陈事 |
B.以所业投贺知章 /何面目以归汉 |
C.遂荐于玄宗 /而君幸于赵王 |
D.白长笑而去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1)叹曰:“子,谪仙人也。”。
(2)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尝笑而去。
(3) 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墨妙亭记
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②,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③,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于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选自私刻《古文观止》)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②[劝分]劝导人们有无相济。③[旁午]交错。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登:五谷成熟 |
B.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抚循:抚恤 |
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故事:先例 |
D.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差:差不多 |
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是“或以谓”孙莘老“不知命”的表现的一组是
①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②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
③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
④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⑤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
⑥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紧扣题目,概要叙述孙莘老从广德转任吴兴太守,并用简洁的文辞交代其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
B.文章第二段首先交代了湖州的风俗人情,然后叙述孙莘老在大荒之年勤于政务、赈济灾民的事迹,以及他在政事之余用心搜罗古文碑刻的雅兴。 |
C.文章第三段是议论,作者认为金石易坏,而文字可以流传更久,不应将可以久存的文字寄托于速坏的金石之上,作者借此批判孙莘老建墨妙亭保存历代古文碑的糊涂。 |
D.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人们不能在天命面前无所作为,而应当极尽人事“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这才叫知命。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
(2)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
(3)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