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者指出:1689年至1716年是国王和下院“确定关系”的时期;1716年至1783年是两者关系保持“均衡”的年代;而在1784年至1832年,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遭到破坏。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准确的是( )
A.国王在18世纪初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B.18世纪国王和下院在治国权力方面势均力敌 |
C.议会改革打破了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均衡关系 |
D.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 |
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中认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里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改变②所有制结构的改变
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④分配制度的改变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从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该观点主要说明了
A.新政完全放弃传统的自由经济发展模式 |
B.新政试图引导美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
C.美国国内在摆脱危机的道路选择上有分歧 |
D.新政有使美国陷入极权政治的危险 |
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材料反映了美国民主政治中的
①人民主权原则②邦联制原则③分权制衡原则④民主共和原则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一方面他将自己感性的生活欲求压缩到如此低微的程度,另一方面他又把理性的精神探索发挥到了如此的淋漓尽致。他从没有出过远门思考范围却横跨宇宙。”材料中的“他”应该是
A.苏格拉底 | B.莎士比亚 | C.孟德斯鸠 | D.康德 |
周枏的《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材料说明罗马法
A.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 B.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
C.蕴含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 D.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