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坍台①。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 ,您瞧,绳子在这儿。”(有删改) 
①坍台:吴方言,丢脸。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B.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C.马具商是农村小奸商,他狡猾、阴险、诡诈,通过他的行为和举动,可以看出,他的处世哲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E.这篇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巧妙地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士高纳大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小说的题目是“绳子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的,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 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阿宠的春天
陈力娇
阿宠出生不到半年,就被送到煤井下,从此过上了暗淡无光的日子。
阿别很心疼阿宠,每天喂它草料时,都忘不了给它多兑些苞谷。阿别说,阿宠呀,虽说你叫阿宠,可是没人真正宠你呀,你知道你到井下意味着啥吗?就是你到死都得呆在这八百米深处呀。
阿宠像能听懂阿别的话,它抬头看了看阿别,不吃了,把头别到了食槽的这一方,眼里含着泪。那根拴在它脖颈的绳子,被它拉得直直的,像个棍儿,支在它和食槽之间,再也弹不回来了。
阿别就明白,阿宠是上火了。
上火的阿宠,任阿别再喂它什么都不会去吃了。
阿别知道了阿宠的脾气,从此不和阿宠说这样败兴的话了,他换了一种语气,像哄孩子一样对阿宠说,阿宠呀,你多幸福呀,有我陪着你,哪里找这样的好事呀,我要能再活十年,到时我们一起走呵,走呵,就不再回来了。
阿宠听了这话,果真不再耍脾气了,把它毛茸茸的头贴在阿别怀里,不住地拱动,还伸出舌头,去舔阿别苍老的胸脯。阿宠是一匹雪青马,白色重,青色少,像柔软的青白绸缎,均匀地披在它的身上。由于这一身好辨认的皮毛,它的命运注定在井下一生劳作。
但是,阿宠却瞎了。
终日不见阳光,阿宠的眼睛就什么也看不到了。阿别劝阿宠道,你别当回事呵,有眼没眼对你一样,你只负责拉车,我为你看路,我不会把你往坏道上领呀。阿宠唯有这一次没听阿别的,它躁动起来,嘶鸣起来。阿别的话音刚落,阿宠一个跳跃挣脱了缰绳,沿着它熟悉的巷道,一路狂奔。
阿宠毛了!阿宠不听话了!阿宠为自己的眼瞎痛苦了!矿工们放下手里的活儿,嘻嘻哈哈去追,他们追了一个巷道又一个巷道,阿宠却仿佛和他们赛跑一样,在晕黄的灯光下灵便地时隐时现。其实阿宠的眼睛早在两个月前就模模糊糊了。
后面的人继续追着,呼啦啦几十号矿工,都是身强体壮,有井下工作经验的,可是任谁也追不上阿宠,是五分钟后,阿宠自己停了下来。阿宠刚停下,矿工们就傻了眼了,在他们刚才干活儿的地方,传来轰隆一声闷响,像海浪拍打礁石,直滚到他们脚下。
塌方了!
矿工们怔住了,愣愣地盯着战栗不已的阿宠,心哆嗦了。忽然有人大喊,阿宠呀,你如亲爹娘呵,家里还有老小呢,不然这会儿我们就成煤下鬼了!这话是阿别喊出的,阿别老泪纵横,他的话,让巷道里顿时叹息四起。
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保住了;但是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也濒临死亡。没有粮食了,没有水了,阿宠也没草料了,更没有苞谷了。可是细心的阿别发现,巷道里有空气,因为他们并没感到窒息,却不知风从哪里来。
阿别吩咐矿工们找风源,有了风源就可能找到出口。
五个人开始行动了,阿别没让所有人一起行动,他想让大家保存体力,他们在井下还不知要呆多少天呢。有人往外打手机,但是信号不好。阿别就让所有人都把手机关了,节省电源,只留一部精良的随时与外面联络。子夜时分,一个叫阿炯的矿工终于和救援队伍联系上了。外面说,他们正在积极想办法,确定方位,让他们坚持住。这话就是说,活命还很渺茫。
大家在巷道里坐了下来,阿宠也趴下了,阿别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它。大家心里七上八下。找风源的人一出去就迷路了,到了晚上才摸回来。他们告诉阿别,这是一个老巷道,一时摸不清它通向哪里,如果当时阿宠把他们引向别处,一定会比这儿好找到出口。
阿别一听不高兴了,把头扭过去,不理说话的人,却把阿宠搂得更紧了。
夜晚来临,人们相继睡去,可是睡下不久,就都激灵醒来,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一晃,两天过去,救援没有进展,希望像撕破的纸屑,一点点飘落。许多人饿晕了,支撑不住了,已经有人把目光一次次集聚在阿宠身上。阿别明白大家怎样想的,但是那是他拼老命也不会让他们做的。
人们理解阿别的心思,没人率先行动,这让阿别很是慰藉。可是到了第五天,人们实在熬不下去了,眼冒金花,奄奄一息。阿别与阿宠商量,他说,阿宠呀,眼睁睁看着这么多人死去吗?阿宠没有回答,它也饿得虚脱了几次,没有力气回应主人的话了。
翌日清晨,饥饿如恶魔又一次降临。矿工们只剩下活命的欲望了。有一个人忍无可忍,手握尖刀爬到阿宠身旁,他面目狰狞,满眼贪光,可是他很快发现,不用他再费劲了,阿宠已为他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
在一个煤坑边,阿宠的一条腿搭在坑沿上,嘴巴上有粘粘的未干的血痕,显然是阿宠自己咬断了大动脉,血像个小喷泉,汩汩地流淌,热气正温温地袅袅地向上盘旋。
那边,阿别的泪,把耳朵都灌满了。
(选自《天池》2010年第7期)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阿宠看不见以后,阿别安慰它说要为它看路,而阿宠依然躁动和嘶鸣,说明阿宠已深深陷入失明的恐惧里,不能自拔,当然对阿别的安慰难以置信。
B.阿别告诉阿宠说它到死都要生活在这暗无天日的井下,阿宠就不吃食了,看得出来它是一匹有灵性的马,对未来很失望,希望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C.阿宠是煤矿里的“老员工”,它对巷道非常熟悉,而且对自己的预感非常坚定,当它挣脱了缰绳奔跑的时候,几十个身强体壮、经验丰富的矿工也抓不住它。
D.“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保住了;但是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也濒临死亡”,承上启下,既是对此前事件结果的交代,又为后面情节作了铺垫。

E.作者用口语化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匹雪青马的悲惨遭遇,真实地表现了动物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所处的弱势地位,批判了人类践踏生命的行为。
小说中的阿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塑造形象?各有什么作用?
你认为小说中的阿宠有春天吗?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让汉字再简化
周溯源张广照
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表意、象形文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载体。
工具性是汉字的最根本的属性。创造工具是创新,使用工具也要创新,人们在使用汉字中也在改变着汉字。祖先造字要考虑到识字、写字,考虑到实际运用。首创者不可能考虑周全,一步到位,后来者可以继续改进提高。5000多年来,汉字简化有很大的发展进步,但相对英文来说,易学易记易写的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好。于是汉字变成了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之一。现在国际社会的“汉语热”日益升温,进一步简化汉字,将更有利于中文走向世界。
简化是汉字进化、优化、美化的必由之路。汉字是字中有字,笔画多的字通常可以拆分成几个字,笔画多少在识别时没有难易之分,只是在书写时繁简才有不同,而求简求快是书写的自然要求。几千年来汉字演变的趋势,从整体上说是从图画到线条到笔画;从数量上说是从少到多再到少;从结构上说是从简到繁再到简;从字型上说,是从不统一到长扁再到方;从笔画形态上说,是从不规则到弧形再到波浪形再到平弧相间的演变。汉字大变化是社会大发展的反映,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大发展。
汉字简化的动力主要来自民间。汉字从根源和雏形上来说,来自劳动人民,但经过采集、整理和加工创造而形成的汉字,则出于史卜和达官贵人之手。商代甲骨文就相对成熟,比较系统。但因一字多形,字形复杂,仅为少数人掌握和垄断,是贵族化的标志。西周末期,民间兴学,文化下移,文字走出史卜之手,越来越多的人识字用字学文化,简化文字便成众望所归。简化的结果,文字的神秘色彩被淡化,字形中包含的原始意义被淡忘,人们越来越把文字作为一个词的符号来对待,线条化、平直化、简单化是基本趋势和要求。
中国历朝历代官方民间都在进行着简化工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的碑刻,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清末民初,政府有史以来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新中国于1956年之后出版了《简化字总表》,这就是今天中国内地的用字标准。
汉字简化不仅省时省力,还会改变人们学习的心理和态度,一见钟情和望而却步,差别甚远。简化的汉字不仅易写,而且多数也更美了,简化与美化得到了兼顾。书圣王羲之行书《兰亭集序》有324个字,其中102个是简化字。
简化字在海内外华人中也是颇受欢迎的,华文圈中使用简化字的人占绝大多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及联合国现在也都使用简体字。电脑的出现虽然使人用手写字的机会少了,但手写仍有必要,仍有大量的手写相当长的时间不能被替代,因此,简化的步伐不能停止。
(节选自2013年2月19日《光明日报》,有删减)
关于汉字及其产生和演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为中华文化基因和载体的汉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仅存的表意、象形文字,其本质属性是工具性。
B.汉字的演变趋势是,从图画到笔画,从多到少,从繁到简,从长扁到方,从波浪形到平弧相间,这些变化都是社会发展的反映。
C.从根源和雏形看,汉字来自民间,但因一字多形、字形复杂等因素,而采集、整理和加工创造则出于史卜和达官贵人之手。
D.魏晋时出现楷书,南北朝时出现简体字,简体字是楷书的简化;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很多是简化字。汉字简化从未停止。

对汉字简化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汉字的笔画多少在识别时没有难易之分,只是书写时繁简有所不同,而求简求快是书写的自然要求,因而汉字简化成为必然。
B.汉字简化使人们越来越把文字作为一个词的符号来对待,从而淡化了文字的神秘色彩,淡忘了字形中包含的原始意义。
C.中国历代都在进行着汉字简化,清末民初政府首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现在中国内地的用字标准遵从于《简化字总表》。
D.简化的汉字不仅使人们学习汉字“望而却步”的心理变为“一见钟情”;而且多数汉字也更美了,简化与美化得到了兼顾。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祖先造字不可能考虑周全,一步到位,人们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也在改变着汉字,后来者继续改进提高也是创新。
B.作为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之一,汉字简化虽有很大的进步,但易学易记易写的问题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决好。
C.古人顺应线条化、平直化、简单化的趋势和要求,将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楷、行、草。
D.国际“汉语热”日益升温,简化字在海内外颇受欢迎,不少国家现在都使用简体字,因而汉字简化的步伐不能停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子夜昙花
张 错
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语言。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关雍容气度,一如恩师的寡言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迫不及待地绽开。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地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也使人惊惶。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的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犹如一张昂首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它的步伐和黑夜一致。因而看花人必须有一颗聆听的心,才会听得到夜,及花开的声音。
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疲惫。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与挽留。
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唯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记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作者写到“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继而又写到“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作者“心满意足”和“惊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

文中赞美了昙花的精神品质,请分条概括。
答:


本文标题为 “子夜昙花”,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在人体内,存在着许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现在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是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10% 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 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成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
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摘编自2010年4月29日《科技文摘报》)
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心情愉快则是人的正常状态,不属于情绪异常。
B.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C.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D.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控者。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有时候出现烦躁、沮丧等情绪,其原因是体内的激素梅拉多宁的分泌超过了正常的水平。这种情况更严重的例子就是冬季抑郁症。
B.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和中性菌会有效管制有害菌的活动,当有益菌和中性菌的数量大量减少时,这种管制就会削弱。
C.如果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猪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那么硫化氢和氨等有害气体的生成就会大量减少。
D.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正常。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
B.即使人们不食用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食物,而食用纯“绿色”食品,我们体内的肠道细菌也可能会导致情绪异常。
C.肠道内的杂菌会分解高蛋白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等毒害神经的气体,这就是说,可以通过杀灭这些杂菌来预防或治疗情绪异常。
D.近年来,某些人行为失控的现象屡有发生,看来控制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的使用也应该是解决此类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二)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三)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四)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地坛具有哪些特点?
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2)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第(四)段文字中描写的地坛景物有何特点?作者有何感悟?
请结合作品内容,探究:“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中“宿命”的深刻内涵。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