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朴村墓志铭
君讳云章,字汉瞻,号朴村,江南嘉定人也。曩者崐山徐司寇好文术,以得士为名,自海内耆旧①以及乡里朴学、雍庠②才俊有不能致,则心耻之,而士亦以此附焉。余初至京师,所见司寇之客十八九;其务进取者,多矜文藻,驰逐声气;即二三老宿亦争立崖岸,相镇以名;惟君处其间,敛然静默,体恭而气和。余心异之,而君亦昵就余。 
君始以校勘《宋元经解》客司寇家,其后诸公贵人考订文史,必以相属,而君尝就陆稼书先生问学,独阴以名义自砥。方稼书先生为当路所排,君上书崐山相国;其后仪封张中丞与江督噶礼互劾奏,谳③久未决,君上书安溪相国。在君见谓义不可以苟止,而以言之不与为众所咍④。君在举场数十年,所与比肩游好次第登要津,司贡举,每欲引手,君辄曲避,以是终无所遇。 
康熙五十二年,诏求岩穴之士。时华亭王司空承修《尚书》,奏君参校;书既成,而君淹留逾时,众以为疑。余间诘其所以然?君曰:假予急功利,乃侘傺⑤到今邪?顾窃自念生逢明圣平生所志具上殿箚欲进见时一自列之耳。‛既出京,会仪封公总督仓场,留主潞河书院;又逾年,然后归。今上嗣位,诏举孝廉方正,江苏布政使鄂公以君为举首,君老不能行,再书辞。大江以南,遂无列荐者。君内行饬修,遭母丧,既禫⑦,子孙请少进肉洎,君固不肯,时年六十矣。将终,语不及私,慨然曰:吾生独君臣义缺,命也夫!
铭曰:敛其容,志则强。居虽蔽,闻既彰。身寿耇,嗣衍昌,归幽墟,宜乐康。
注:①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②朴学、雍庠:这里泛指有知识的人。③谳(yān):奏折递上去后等候裁决。④咍(hāi):讥笑。⑤侘傺(chà chì):失意的样子。⑥箚(zhā)子:古时官用上奏 的一种文书。⑦禫(dàn):古时除丧服时的礼仪。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进取者务:谋求 B.多文藻矜:夸耀
C.余诘其所以然间:私下 D.君不肯固:本来

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可“敛其容”的一组是 (   )  
①独阴以名义自砥    ②每欲引手,君辄曲避     ③而君淹留逾时
④遂无列荐者    ⑤君内行饬修    ⑥将终,语不及私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朴村曾因为仪封张中丞和江督噶礼互相上奏折弹劾对方而长期没有结果一事,上 书给安溪相国。
B.张朴村认为义是不可以因为苟且停止下来的,只因这一观点与众不同,所以大家才 纷纷讥笑他。
C.与张朴村他并肩游学交好的人一个个获得了要职,管理着贡生和举人,他们每每想要伸手援助他。
D.张朴村临终前表示自己此生惟一的遗憾是没有实现君臣大义,而且认为这是他自己 的命运所致。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余心异之,而君亦昵就余。                                                                        
(2)书既成,而君淹留逾时,众以为疑。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山亭记(节选)
曾巩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阨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 ,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其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蝼,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狭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杰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洲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险且远,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注】①絙(gēng):粗绳子。②衡缩蟉(liú)糅:水势顺着地势蜿蜒流动。③嵚崟(qīn yín):山势高耸的样子。④埃壒(ài):凡尘,世俗。
请在括号中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1)非其土人,罕不也踬()
(2)人以屋室巨丽相矜()
(3)以其耳目之乐寓()
(4)盖其岁满就更广州岁满()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累数驿一得平地要之死日,然后是非
B.或侧径钩出不测之溪上其身也,则耻师焉
C.不下簟席尽于四瞩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而其余功又于此小知不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狭多阻,岂虚也哉?
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作者认为程公修造道山亭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久中墓志铭
曾巩
君姓张氏,名持,字久中,初名伯虎。庆历三年来自曲江,入太学。当是时,天子方诏学官岁献士二人,学者以数百千人,独献君,会学散,不。于是时,予盖未尝识君也。后二年,过予之所居临川,始识之。
君为人深沉有大度,喜气节,重交游,一时所与游者甚众。而君所尤称者,广汉张贲,以为年少可进以学者,莆阳陈惇。盖君之学多贲发之,而于惇以师友自处也。凡君之与人交,喜穷尽其得失,其义足以正之,而其直未尝苟止也。至其与众人接,尤温以庄,不妄与之言。与之言,必随其材智所到,不病以所不为。故君之友皆惮其严,而喜其相与之尽。众人之得君游者,亦皆喜爱而未尝有失其意者。其语曰:“士生于今,势不足以持世,而游于其间,当如此也。”于临川,出其文章,因与予言古今治乱是非之理,至于为心持身得失之际,于其义,余不能益也。后二年死于兴国军,某月某日也。
明年,其弟来江南,以力之不能,将独负君之骨以归。是时陈惇方以进士得出身,君之弟曰:“吾忍不全归吾友邪,明年吾得补为吏,力能以君之丧归。”其弟乃止。
君年若干。祖某,考某。君幼孤,养兄嫂,尝曰:“嫂之于吾犹母也,妇能以姑之礼事吾嫂者,可以为吾妇矣。”然卒亦无也。君固难交,然不易其好。而陈惇者,与君交尤深也。予尝视惇与君之相从,忧穷龃龉,无不共之,其中心岂有利然也。世之交友道废久矣,其有之,或非此也。然则君之事,其有取于世教非邪?惇以某年某月某日归君之丧葬地,而予铭。其辞曰:
呜呼久中,不如其志。孔孟以然,何独于子?生不大,天固为之。其长在人,于此观之。
(选自《元丰类稿》)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学散,不报:批复
B.余不能益也损:损害
C.君之弟曰约:阻止
D.而予铭属:嘱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时所与游者甚众然则诸侯地有限
B.不病以所不为皆出于此乎
C.君幼孤,养兄嫂虎兕出
D.生不大,天固为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敢怒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其与众人接,尤温以庄,不妄与之言。
(2)妇能以姑之礼事吾嫂者,可以为吾妇矣。
文中哪些内容从侧面表现了张久中交友有道?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暹,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先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怀也。”二十八年,病卒,谥曰“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B.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C.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D.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暹孝顺友爱。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奉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B.杜暹为官清廉。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蕃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不得已接受了蕃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蕃人去收取。
C.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
D.杜暹勤干多能。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蕃汉人民拥戴;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受到了皇上的称赞。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2)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为学一首示子侄
[清]彭端淑①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②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注】①彭端淑,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清代名臣、《四库全书》总篡官纪昀,为解元时即得彭端淑提携,后成为清代学术界权威。②买舟:租船。
下列对划线句子的划分中正确的一项是:

A.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B.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C.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D.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头便从难易问题下手,作者认为天下之事的难易是相对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也是如此,只要脚踏实地去学,没有掌握不了的学问。
B.第一段完全以论述的笔墨出之,明白地摆出了自己对学问之道的看法。在说明了难易的辩证关系之后,作者便引出了智愚的问题。
C.文章的第二段则通过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是一则寓言,进一步说明难易与成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志者事竟成,贫者凭着一瓶一钵和坚定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D.全文第二段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一开始便从天下事“难”与“易”的不同落笔,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文中虽含有较多艰深的文词,只是娓娓道来,但切合题旨。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2)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授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迁贵州黔西知州,父忧归。服阕,署威宁府。未几,乌蒙土司叛,德荣赴威宁防守。城陴①颓圮,仓猝聚米桶,实土石,比次甃②筑,墉堞③屹然。贼焚牛卫镇,去城三十里,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总兵哈元生援至,贼败走。寻以母忧去官。服阕,授江西广饶九南道。九江、大孤两关锢弊尽革之。
乾隆元年,经略张广泗疏荐,擢贵州按察使。时群苗交煽,军事方殷,古州姑卢硃洪文诸叛案,德荣治鞫④,详慎重轻,咸称其情,众心始安。及苗疆渐定,驻师与屯将吏多以刻急见能。二年,贵阳大火,德荣谒经略曰:“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广泗感动,戒将吏如德荣言。
四年,署布政使,疏言:“黔地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小民难於工本,不能变瘠为腴。桑条肥沃,亦不知蚕缫之法。自非牧民者经营而劝率之,利不可得而兴也。今就邻省雇募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择地试种,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一年必有规模,三年渐期成效。”诏允行。乃给工本,筑坝堰,引山泉,治水田,导以蓄泄之法。官署自育蚕,於省城大兴寺缫丝织作,使民知其利。六年,疏陈课民树杉,得六万株。七年,贵筑、贵阳、开州、威宁诸州、县报垦田至三万六千亩。开野蚕山场百馀所,比户机杼相闻。德荣据以入告,数被温旨嘉奖。
又大修城郭、坛庙、学舍。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益囚粮。冬寒,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亲课诸生,勖以为己之学。设义学二十四于苗疆,风气丕变。十一年,迁安徽布政使,赈凤、颍水灾,流移获安。十二年,卒于官。
(选自《清史稿·循吏列传》,略有改动)
【注】①陴(pí):附属的土墙。②甃(zhòu):修砌。③堞(dié):城上如齿状的矮墙。④鞫(jū):审问。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略张广泗荐,擢贵州按察使疏:上奏
B.六年,疏陈民树杉课:督促
C.开野蚕山场百馀所,户机杼相闻比:近来
D.亲课诸生,以为己之学勖:勉励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陈德荣“宽厚仁慈”品格的一组是()
①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
②九江、大孤两关锢弊尽革之
③苗亦人类,曷可尽杀
④赈凤、颍水灾,流移获安
⑤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
⑥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

A.②⑤⑥ B.①②④ C.①③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德荣防守威宁时,他设法加固城墙,与叛军相持,令叛军不敢攻城,直至援军到来,打败敌人,表现出他的勇敢与谋略。
B.陈德荣担任贵州按察使,对苗族叛乱,处置谨慎公平,大得民心。他告诫属下将领,对苗裔不能一味镇压。
C.陈德荣任贵州布政使期间,采取雇募临省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设立机构进行集体培训等措施,推广先进技术,发展生产。
D.陈德荣不仅重视农业,而且在兴礼宣教方面也不遗余力,他大修坛庙、学舍,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

(2)冬寒,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