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三课教材说:“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而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通过电脑光盘检索,发现三教合一之称在整个《四库全书》中只出现过八次,且全都是在元代以后,也就是说,在明代之前,只有三教的概念,而根本没有三教合一概念的流行。据此,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可以成立( )
A.元代之前确实无“三教合一”之说 |
B.《四库全书》是史料,吴教授的观点比教材更可信 |
C.不能据此判断隋朝没有提出过“三教合一” |
D.“三教合一”是后人对隋朝三教发展状况的一种描述 |
在春秋争霸斗争中,齐桓公最先成为中原霸主。齐桓公完成霸业的标志是()
A.管仲改革 | B.尊王攘夷 | C.葵丘会盟 | D.城濮之战 |
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 | B.不结盟运动 | C.世界贸易组织 | D.欧洲联盟 |
在美苏的“冷战”中,可喻之为苏联的“马歇尔计划”的行动是
A.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B.成立“经互会” |
C.组织“华约” | D.杜鲁门主义 |
新中国初期我国的外交方针政策中,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基本准则的是
A.不结盟政策 | B.“求同存异”的方针 |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海选”制度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创造性发展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
C.村民选举制度 |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