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要拥护那德先生(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919年1月)
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论文,谈谈你对材料主张的认识。
要求:
① 主题明确,观点合理;
②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 条理清楚,合乎逻辑。
提示:内容至少应包括:德先生、赛先生的含义;西洋人为此闹事流血而达到光明世界是否属实(以某一国家为例);陈独秀如此言明的用意。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
(2)结合材料一、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布莱尼茨推崇中国文化主要是基于什么来考虑的?伏尔泰当时推崇中国考试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籍之可
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明)谢肇浙《五杂俎》
材料二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亚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利之,骤富焉
——[宋]庄丰裕《鸡肋缡》
材料四(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
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于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盂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对城市商业布局、文学等方面引起的新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在一些大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没有到来以前,经济关系或经济体制类型即为上面实行集中,下面实行农民的自由贸易。”在1922年他还指出:“每当我写到新经济政策问题时,我总要引我1918年那篇论国家资本主义的文章。这曾不止一次地引起某些青年同志的怀疑。但他们的怀疑主要是在抽象的政治方面。他们觉得,生产资料属于工人阶级,国家政权也属于这工人阶级,这样的制度就不能叫做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不可能高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制度。”
材料二关于斯大林经济模式的两幅漫画

图一图二
材料三北大俄罗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宗良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一步步克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东西,现在也可以说形成了跟苏联模式不同的另一种社会主义模式,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苏俄制定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和直接原因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斯大林经济模式的突出特点及其局限性。
(3)材料三中,中国“跟苏联模式不同的另一种社会主义模式”体现出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新考验的关键时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特色”有何突出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建立工厂十分方便。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材料二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三马戛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结果。英国对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戛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戛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戛尔尼在其《纪事》中写到:“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与英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此原因给近代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马戛尔尼得出“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的结论,客观上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有人说中国经济在明清时期落下了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毛病,这一顽疾一直影响着近代经济的发展。依据上述材料说明这一“毛病”是怎样造成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一顽疾对近代经济造成的主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节选自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请回答:
(1)在第二阶段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的动力是什么?(2分)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时期作者认为的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3分)
(2)第三阶段的全球化实际是指什么?(2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3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作者所谓的“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2分)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全球化有何不同?(2分)你认为二者的共同根源是什么?(1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