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2月19日,毛泽东邀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政协工作时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同年12月21日至25日,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这表明( )
| A.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使命结束 |
|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实行 |
| C.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 |
| D.政协与人大、政府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确立 |
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主要是指
| A.重新确立了美国倡导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对华原则 |
| B.美国攫取了日本在中国的特权 |
| C.美国海军力量与英国等同,并抑制了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膨胀势力 |
| D.挽回了美国在巴黎和会上丢掉的面子,与欧洲列强、日本并驾齐驱 |
下列对一战以后形势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华盛顿会议以前帝国主义国家在中东和欧洲的统治秩序是稳定的 |
| B.美国倡议建立国联并没有加入国联,国联为英法控制 |
| C.《凡尔赛和约》标志着一战后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开始建立 |
| D.国联的“全体一致”原则不可能制止侵略、制止战争 |
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西方衰落”的开始,刺激了西半球和远东的世界权力中心的成长。这里的“世界权力中心”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
| A.美国和中国 | B.苏俄和日本 | C.美国和日本 | D.苏俄和中国 |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上述材料反映了战争的影响是
| A.引发了十月革命 | B.促进了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
| C.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 D.欧洲各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
一战后,德国外长西蒙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那些想挤牛奶的人会同我们达成协议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想挤牛奶”的敌人指美国,美德矛盾是战前帝国主义诸多矛盾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 |
| B.“想挤牛奶”的敌人指俄国,俄德是世仇,战前围绕东欧势力范围的矛盾尖锐 |
| C.“想割牛头”的敌人指英国,一战前英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德国的强烈挑战 |
| D.“想割牛头”的敌人指法国,法德在历史问题以及欧洲大陆霸权问题上有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