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2月19日,毛泽东邀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政协工作时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同年12月21日至25日,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这表明( )
A.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使命结束 |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实行 |
C.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 |
D.政协与人大、政府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确立 |
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的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A.爱国主义 | B.民主科学 | C.追求真理 | D.平等进步 |
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依次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其中实现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 | B.抗日战争的胜利 |
C.红军长征的胜利 | D.解放战争的胜利 |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 B.改写了半封建的历史 |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
1937年以前,重庆只有大小工厂39家,1939年增至84家,到1944年底多达1518家。这种增长状况表明
A.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 B.重庆沦为日本的战时工业基地 |
C.抗战促进我国西南工业的发展 | D.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显著 |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无论在民主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体现出来的坚定信念和崇高人格,成为我们战胜艰难险阻并取得伟大胜利的精神动力。图1和图2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
图1党员数量消长图2党员成分构成变化
A.1921年和1922年 | B.1927年和1928年 |
C.1937年和1938年 | D.1949年和195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