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对当代世界秩序这样描述道:“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该书描述的情景开始于( )
A.二战结束后 | B.欧洲共同体建立时期 |
C.冷战结束后 | D.中美关系正常化时期 |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 B.本质为恶 | C.非善非恶 | D.本善习远 |
“今切以为其当与不当,可内反于心而定也。尧谓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言察身以知天也。……天子者,则天之子也,以身度天。”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A.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
B.意为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
C.意为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 |
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 B.孟子 | C.董仲舒 | D.朱熹 |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 B.强调制度与秩序 |
C.厚古薄今 | D.重视道德与人伦 |
某位先秦思想家曾有如下评论:齐桓公致力连击诸侯,设法合作维持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行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形天子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该思想家应属于()
A.儒家 | B.法家 | C.道家 | D.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