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特定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的排列顺序分别代表和体现了DNA分子的 ( )
A.遗传信息、特异性、多样性 |
B.遗传信息、多样性、特异性 |
C.特异性、遗传信息、多样性 |
D.多样性、特异性、遗传信息 |
野茉莉花瓣中的色素是由核基因控制的有关酶决定的,花有白色、浅红色、粉红色、大红色和深红色等五种颜色,其基因A、B、D(独立遗传)分别编码酶A、酶 B、酶D,酶所催化的反应及各产物的关系如下图所示,I、Ⅱ、Ⅲ三种物质同时出现则为深红色,只有一种白色物质或没有白色物质时为白色.据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一个性状可由多对基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
B.开深红色花和白色花的野茉莉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有8种、7种
C.基因型为AaBbDd的野茉莉植株自交,后代中开浅红色花与开大红色花的比例为1:1
D.开大红色花的野茉莉植株自交,后代不会出现开白色花的植株
如图甲、乙、丙、丁表示四株豌豆体细胞中的控制种子的圆粒与皱粒(Y、y)及黄色(R、r)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l |
B.乙、丙豌豆杂交后代有4种基因型、1种表现型 |
C.甲、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2:1 |
D.甲、丁豌豆杂交后代的有6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
番茄果肉颜色红色和紫色为一对相对性状,红色为显性。杂合的红色肉的番茄自交获F1,将F1中表现型为红果肉的番茄自交得F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F2中无性状分离 |
B.F2中性状分比离3:1 |
C.F2红果肉个体中杂合的占2/5 |
D.在F2首先出现能稳定遗传的紫果肉 |
已知马的栗色和白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匹白色公马(♂)与一匹栗色母马(♀)交配,先后产生两匹白色母马(如图所示)。根据以上信息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A.马的白色对栗色为显性 |
B.马的毛色遗传为伴性遗传 |
C.Ⅱ1和Ⅱ2基因型一定相同 |
D.Ⅰ1与Ⅱ2基因型一定不同 |
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
B.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
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 |
D.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