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画 晴
张晓风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里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
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住在郊外的陈,就觉得非去拜访她不可,人在这种日子里真不该再有所安排和计划的。在这种阳光中如果不带有几分醉意,凡事随兴而行,就显得太不调和了。
转了好几班车,来到一条曲折的黄泥路。天晴了,路刚晒干,温温软软的,让人感觉到大地的脉搏。一路走着,不觉到了,我站在竹篱面前,连吠门的小狗也没有一只。门上斜挂了一把小铃,我独自摇了半天,猜想大概是没人了。低头细看,才发现一个极小的铜锁——她也出去了。
我又站了许久,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想要留个纸条,却又说不出所以造访的目的。其实我并不那么渴望见她的。我只想消磨一个极好的太阳天,只想到乡村里去看看五谷六畜怎样欣赏这个日子。
抬头望去,远处的禾场很空阔,几垛稻草疏疏落落地散布着。颇有些仿古制作的意味。我信步徐行,发现自己正走向一片广场。黄绿不匀的草在我脚下伸展着,奇怪的大石在草丛中散置着。我选了一块比较光滑的斜靠而坐,就觉得身下垫的,和身上盖的都是灼热的阳光。
我悠然地望着天,头顶上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叶子不多,却都很青翠,太阳的影像从树叶的微隙中筛了下来。 暖风过处,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 唉,这样温柔的阳光,对于庸碌的人而言,一生之中又能几遇呢?
身旁有一袋点心,是我顺手买来,打算送给陈的。现在却成了我的午餐。一个人,在无垠的草场上,咀嚼着简单的干粮,倒也是十分有趣的。在这种景色里,不觉其饿,却也不觉其饱。吃东西只是一种情趣,一种艺术。
我原来是带了一本词集子的,却一直没打开,总觉得直接观赏情景,比间接的观赏要深刻得多。饭后有些倦了,才顺手翻它几页。不觉沉然欲睡,手里还拿着书,人已经恍然踏入另一个境界。
等到醒来,发现几只黑色瘦胚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的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我抛书而起,在草场上迂回漫步。难得这样静的下午,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低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日影稍稍西斜了,有一群孩子走过,每人抱着一怀枯枝干草。忽然见到我就停下来,互相低语着。
“她有点奇怪,不是吗?”
“我们这里从来没有人来远足的。”
“我知道,”有一个较老成的孩子说,“他们有的人喜欢到这里来画图的。”
“可是,我没有看见她的纸和她的水彩呀!”
“她一定画好了,藏起来了!”
得到满意的结论以后,他们又做一行归去了。远处有疏疏密密的竹林,掩映一角红墙,我望着他们各自走入他们的家,心中不禁怃然若失。想起城市的街道,想起两侧壁立的大厦,人行其间,抬头只见一线天色,真仿佛置身于死阴的幽谷了。而这里,在这不知名的原野中,却是遍地泛滥着阳光。人生际遇不同,相去多么远啊!
我转身离去,落日在我身后画着红艳的圆。而远处昏黄的灯光也同时在我面前亮起。那种壮丽和寒碜成为极强烈的对照。遥遥地看到陈的家,也已经有了灯光,想她必是倦游归来了,我迟疑了一下,没有走过去摇铃,我已拜望过郊上的晴朗,不必再看她了。
走到车站,总觉得手里比来的时候多了一些东西,低头看看,依然是那一本旧书。这使我忽然迷惑起来,难道我真的携有一张画吗?像那个孩子所说的:“画好了,藏起来了!”
归途上,当我独行在黑茫茫的暮色中,我就开始接触那幅画了。它是用淡墨染成的“晴郊图”,画在平整的心灵素宣上,在每一个阴黑的地方向我展示。
(摘编自《台湾校园散文》)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第一段“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以“盅”状山谷之形,以“葡萄汁”写阳光之色之质,取喻新颖。
B.文章描写“陈”的住所环境,既赞美乡村自然环境的宁静秀美,也感慨乡村物质条件的简陋寒碜。
C.作者描写“几只黑色瘦胚的羊”,既丰富了景物的内容和层次,也达到了以动衬静,以形写意的效果。
D.文章按照时空顺序,先后叙写了作者在城市和郊外的不同人事际遇,并将作者的所见所思交融起来。

E.文章语言凝练又有表现力,描摹景物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能让读者感受到古典诗词般的雅致之美。
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好了,藏起来了!”一句意蕴丰富,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面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经营生命
申力雯
我第一次感悟生命,那是十年前的一个冬天。
许多人,从那间屋里接出了妈妈,我拉开车门,连忙用我的羽绒大衣和羊绒围巾把车座及靠背铺得温暖舒服。我叫了一声“妈一一”那声音在风中抖动一下,旋即撕扯断了,只见两位工人师傅戴着手套机械而利索地把妈妈推进了汽车后备箱里。在寒风中我茫然了,一个面对的真实的残酷令我僵硬,尽管我来时原本是知道的。
人的生命竞如此难以把握,昨天晚上妈妈还对我说,“待我出院要买一盆大朵的黄菊花”。只过了一夜,妈妈就走了,走得急切仓促,生命原本那样没有耐性,匆匆滑落像一颗飘落红尘的尘埃。我木然地坐在汽车里,妈妈在汽车后备箱里颠簸,我的心骤然荒凉而麻木,像是历经沧桑的老人。
窗外的世界依然精彩,依然喧哗,依然热闹,天还蓝,太阳还灿烂,它们对一个突然离去的人完全无动于衷,街上的人流五颜六色,他们大步流星地向前奔着,他们在奔钱、奔名、奔利、奔一切可以抓到手的好东西。车流在呜叫中涌动,无论是奔驰、宝马、桑塔纳、夏利还是“小面”,它们急赤白脸地向前冲着,像是争先恐后地抢一张巨额彩票。这时,我对众生突然产生一种莫名的悲悯,悟得原来大家在同一人生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人是达官显贵,有人是平民百姓,彼此的不同仅在于角色的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那就是可怜可叹的演员,在生命的过程中充满了同样的焦虑、痛苦与渴求。人们手里抓着、肩上扛着、头上顶着、腰上拽着各种装满财富的布袋,他们上气不接下气地往前奔着,沉重而辛苦却一刻也不肯放松。更令人惊异的是大家奔向的目标是共同的也是惟一的,终点一到所有的装满金银财宝的布袋都统统地掉下了。
人们不同的主要是不同的人生阶段,各自不同的感受。年轻人由于人生的终点于他们遥远而飘渺,他们以为拥有的是生命的永恒。中年人辛苦奔劳、野心冲动,生活把他们历练得粗砺而务实。老年人因已看到了不远的地方就是归宿,他们或悲哀或恐惧或无奈,当然也有人能超越红尘而归于平淡自然。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捧在手里的水,从我们拥有生命那一刻起,我们的十指无论怎样拼命地靠拢,怎样小心翼翼,水还是一点一滴地渗漏,这是挡不住的丧失。
生命又是一笔上帝给每个人放在银行里的储蓄。究竟它有多少?没有人在生前知道,但有一点是真实的,我们都在一天天地消费它,直到有一天生命出现了赤字。生命是不确定的,我们惟有分分秒秒地把握,把每一个日子都当成一个快乐而充实的节日。
人生有不同的地段,青春正如王府井大街这块黄金地段,不仅要开拓,同时也要学会节俭含蓄。青春是经不起挥霍的,它不仅太少太贵而且又薄又脆。青春是回眸醉心的一瞬。
中年的发展基础是稳定,中年的大禁在于夸张生命,中年的市场时而会出现假冒青春的品牌,这不仅滑稽而且悲哀。中年的品牌,品质只能是中年。中年的误区是比较,人与
人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重要的是建设内心的自信凝重与安详。中年的明智在于干自己想干的,干自己能干的,只要干得好,干什么都好。
人生最难耐的是老年,一个女人从姑娘到媳妇到老太太,这意味着一个女人的路已走到尽头。男人也是如此。不过一个女人的老年比男人的老年要好过得多,当女人退回到家庭的王国她会依然自信与快乐。而男人往往无所适从,因为他们太看重社会舞台。这时一种可怕的心理补偿及返老还童的心态油然产生,如果这种心态过于强烈,就不仅荒唐而且有损健康,“冬行春令实属不祥”,优雅庄严的老化是老年自爱的选择。
老年人你们手捧的水及银行里的储蓄都所剩不多,你要节俭生命开支,要小心翼翼关照自己的身体,要尽力收敛你的阳光,让它尽量温暖自己,惟恐不及,能够健康、自理、自得其乐的老人是幸福的。
老年人最富裕的就是时间,让日子悠悠地过吧,慢慢地会澄清出一种醇香,岁月筛下的是生命的真情,这时,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生命的全景图,清新明朗。所有的秘密都已揭开,所有的乌云密布的日子都已云淡风清。
揣摩第二段中的两个细节,然后加以分析。(6分)
(1)“我拉开车门,连忙用我的羽绒大衣和羊绒围把车座及靠背铺得温暖舒服。”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2)“只见两位工人师傅戴着手套机械而利索地把妈妈推进了汽车后备箱里。”为什么要加上“机械而利索”这样的形容词?
请分析下面两个比喻所表达的意思。(4分)
(1)“生命就是捧在手里的水”
(2)“生命又是一笔上帝给每个人放在银行里的储蓄”
请分析下面两句话的潜台词(6分)
(1)“他们以为拥有的是生命的永恒”
(2)“冬行春令实属不祥”
请简要概括作者对生命三个阶段所应持的态度的看法(6分)
青年阶段:答:
中年阶段:答:
老年阶段:答:

下面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胡同里的孩子
很多很多年以前, 我是一个胡同里的孩子。
我住的那个院子曾经是一个国民党大官的旧宅 , 特别大也特别深。说是大户宅院 , 其实早已失去了它原来的森严: 各家占地盖的小厨房布满各个旮旯, 空出来供人走路的地方是不允许两个人并排的 , 路就像网一样复杂 , 不知道通向哪里 , 我就从来没有深入到最里面去。 所以头一次到我家的人都会有走错门的经历。那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北京大杂院 , 四处是养鱼养鸟养猫的 , 人们欢喜 , 人们争吵 , 热热闹闹 , 生机勃勃。
我们的房子在靠南的角落里 , 别看位置偏僻 , 却得天独厚: 房前的空地上种着株枣树 , 房后还有个独立的小院 , 我们的窗子挨着别人的小院 , 我们的小院又通着别家的窗子 , 他们说什么干什么 , 我总能知道 , 因为我并不是一个很安分的孩子。那时候我最大的乐趣就是上树打枣 , 我不喜欢吃枣 , 但当我踩着一个摞一个的椅子 , 用竿子够打高处的枣时 , 就有说不出的满足感 。为了上树我想尽了办法 , 我不会爬树 , 就从邻居家偷偷扛来一架吱吱作响的旧梯子。到了房顶上 , 我才发现这一切原来多有趣: 四周全是一层一层灰色的屋顶 , 大人们都在我的脚下 , 邻居正在骂骂咧咧地到处找他家的梯子;前院的奶奶又在给她的猫洗澡 , 猫挣扎着 , 溅了她一身水;去院子的最深处得经过一条更窄的过道 , 再后面竟是豁然开朗;远处胡同的小贩不住地吆喝。我想要是国民党大官坐在房顶上 , 他家的仆人哪还敢偷懒。这是一片全新的世界 , 从此我爱上了屋顶。
我喜欢在夏日的午后沉浸其中 , 躺在倾斜的屋脊下面 , 老树的枝叶遮住部分晃眼的日光 , 剩下的几缕透过枝叶的缝隙暖暖地照在身上 , 鸣蝉的噪叫这时也如同美妙的音乐 , 我伸手就能够到老树的枝条 , 折一根衔在嘴里 , 有说不出的惬意。但一个人坐在上面总会无聊 , 于是我就招集了三五个孩子 , 我们坐在两个尖心顶之间的凹处 , 讲笑话编故事 , 最后连作业也索性拿到上面去 写。那地方简直是个乐园 , 我毫无顾忌地呼朋唤友 , 放开喉咙肆意喊叫 , 那地方热闹得就像一个沙龙。前些日子 , 我看到卡尔维诺笔下的那个永远自由自在生活在树上而再不肯接触地面的男爵 , 就像找到了一位 17 世纪的知音 , 他的惬意是别人根本感受不到的。当然 , 隆多男爵没有给别人带来不便 , 而我却得罪了几乎周围所有的人 , 他们对这个顽皮的孩子感到厌恶又无可奈何。我踩漏了张家的房顶 , 碰碎了李家的花盆 , 吃光了王家晾在上面的白薯干儿, 他本以为晾在房上丢不了的 , 而丢了梯子的邻居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他们纷纷指责我不应该打枣 , 不应该在房上胡闹 , 不应该大嚷大叫 , 更不应该淘得像个野人。我父母每天都忙着向邻居们道歉 , 看到他们彼此面色庄重和尴尬 , 我竟觉得很有意思。虽然那几年我过得挺开心 , 可也一直感到很内疚 , 尤其是那个几乎天天上门的伯伯 , 他有心脏病 , 而我简直成了他的病根。
8年过去了 , 我们早已搬出了那里而住进了水泥森林。从那以后 , 我就很少有机会安然地坐在阳光照耀下的斑驳树影里了 , 再也不能像隆多男爵一样在喧嚣中毫不做作地享受单纯世界了。我们惟一通着自然的阳台被封得死死的。为了追求明媚的阳光 , 我们远足来到乡间野外 , 到了时间 , 还得匆匆赶回去 , 重新拾起原本的生活。 水泥森林里的动物们觉得心满意足 , 绿色森林里的树木被水泥吞噬。几十年后 , 也许不会再有胡同和大杂院了 , 也就不会再有老北京的韵味了。孩子们无法享受奔放的自由。我还能说什么呢 ? 向隆多男爵致敬吧 !
[注] 卡尔维诺:20世纪意大利著名作家。他的小说《树上的男爵》写17世纪意大利贵族少年隆多男爵因与专制的父亲发生冲突爬上树,而且以后就不再回到地面,过了50多年的树栖生活。
文中说“这是一片全新的世界,从此我爱上了屋顶。”从全文看, “我爱上了屋顶”的原因有哪些?(分条概述)
文中四、五两段都有写到隆多男爵的文字,它们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四段中写到隆多男爵的文字表露了作者
第五段中写到隆多男爵的文字表露了作者
文中写道“水泥森林里的动物们觉得心满意足 , 绿色森林里的树木被水泥吞噬”,这里运用了哪些写法?从最后一段看,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现代人的生存状况有着怎样的反思?(分条作答)
文中说:“几十年后 , 也许不会再有胡同和大杂院了 , 也就不会再有老北京的韵味了。”
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卧虎”说贾平凹
①我说的“卧虎”,其实是一块石头,被雕琢了,守在霍去病的墓侧。自汉而今,鸿雁南北徙迁,日月东西过往,它竟完好无缺,倒是天光地气,使它生出一层苔衣,驳驳点点的,如丽皮斑纹一般。黄昏里,万籁俱静了,走近墓地,拨荒草悠悠然进去,蓦地见了:风吹草低,夕阳腐蚀,分明那虎正骚动不安地冲动,在未欲跃的瞬间;立即要使人十二分地骇怕了!怯生生绕着看了半天,却如何不敢相信寓于这种强劲的动力感,竟不过是一个流动的线条和扭曲的团块结合的石头的虎,一个卧着的石虎,一个默默的稳定而厚重的卧虎的石头!
②前年冬日,我看到这只卧虎时,喜爱极了,视有生以来所见的惟一艺术妙品,久久揣赏,感慨不已,想生我育我的商州地面,山川水土,拙厚,古朴,旷远,其味与卧虎同也。我知道,一个的文风和性格统一了,才能写得得心应手,一个地方的文风和风尚统一了,才能写得入情入味,从而司出要作我文,万不呆类那种声色惧厉之道,亦不可沦那种轻靡浮艳之华。“卧虎”,重精神,重情感,重整体,重气韵,具体而单一,抽象而丰富,正是我求之而苦不能的啊!
③我在那墓场呆了三日,依依不表离去。我总是想:一个混混沌沌的石头,是出自哪个荒寂的山沟呢?被雕刻家那么随便一凿,就活生生成了一只虎了?!而固定的独独一块石头,要凿成虎,又受了多大的限制?可正是有了这种限制,艺术才得到了最充分的自由吗?!貌似缺乏艺术,而真正的艺术则来得这么的单纯,朴素,自然,真切。
④静观卧虎,便进入一种千钧一发的境界,卧虎是力的象征,我们的民族,具有辉煌的因史,但也有过一片黑暗和一片光明的年代,而一片光明和一片黑暗一样都是看不清任何东西的。现在,正需要五味子一类的草药,扶阳补气,填精益髓。文学应该是与世界相通的吧,我们的文学也一样是需要五味子了,如此而已。
⑤但是,这竟不是一个仰天长啸的虎,竟不是一个扑,剪,翻的虎,偏偏要使它欲动却终未动的卧着?卧着,内向而不呆滞,寂静而有力量,平波水面,狂澜深藏,它卧了个恰好,是东方的味,是我们民族的味。
⑥以中国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的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这是我创作追求的东西。但是,实践却是那么艰难,每走一步,犹如乡下人挑了鸡蛋筐子进闹市,前虑后顾,唯恐有了不慎,以至怀疑到了自己的脚步的力量。终有幸见到了“卧虎”,我明白了,且明白往后的创作生涯,将更进入一种孤独境地。喜从此有了“源于高度的自信”,进一步“精于其道的自感”(这是袁运甫的画语),我想,艺术于我是亲近的。
⑦我的“卧虎”啊……
文中的卧虎有哪些特点?
作者为什么视卧虎为“有生以来所见的惟一艺术妙品”?
面对卧虎,作者悟出了许多东西。请根据文意,分条简明概括。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从一个石头卧虎谈起,对艺术创作的诸多方面进行了严肃深刻的思考探索,
表现了作者的艺术创作观。
B.文章由卧虎谈到了故乡山川水土,谈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谈到了中国的传统的
美的表现方法,力求表现作者文化修养深厚、知识面开阔的特点。
C.说石虎“卧了个恰好”,是因为它内向而不呆滞,寂静而有力量,表现出中华民族特
有的内在的精神气质。
D.“乡下人挑了鸡蛋筐子进闹市”一句,形象地描写出作者进行文艺创作一度产生的心

理体验:谨小慎微,举步维艰。
E.全文结构谨严,七个自然段呈一字排开的并列式,与散文思路开阔的特点正确吻合,
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鸟飞的声音李中林
小镇的农贸市场上,我见有人在地摊上卖一种我叫不出名字的羽毛翠白相间的死鸟。
这鸟死了也很美丽。卖鸟的为使买他的鸟的人放心,唾液四溅地说个不歇。说这鸟是他昨夜在竹林里用网围捕到的,不是药死的,刚刚断气,鸟的身子上还有体温。他拿起一只鸟, 请不信的人摸摸试试。看着地摊上的鸟,卖鸟人的肆无忌惮,心中很不是个滋味。
隔了不久,还是上次的那个卖鸟人,在卖一竹笼子活鸟。笼子里的活鸟有好几十只,比麻雀还小,翠羽红嘴,我知道这小鸟与麻雀一样性子特别急,会在笼子中飞呀撞呀,过不了多久,一只一只都会痉挛一阵后死去。有人对卖鸟的说,这鸟真小,除了骨头还是骨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怎么吃呢?卖鸟的说:“红烧、清炖,或在鸟肚子塞满瘦肉后蒸了再吃;还可油炸,炸得又香又酥。”
我决定买下这笼鸟,让鸟飞回林子里去。我蹲在鸟笼前,数着一共有多少只鸟。
这时一个小男孩拉着他的母亲来到鸟笼前,说他要买鸟,小孩最多八九岁,卖鸟的问他要买几只?小孩说:都要买。小孩的母亲不赞成孩子买鸟,她指着鸟对小孩说:多么可怜,你还要玩它?她看了看小孩很不高兴的脸,犹豫了一下,答应最多买五只。小孩埋怨母亲母亲付钱的时候,小孩抱着鸟笼,走到农贸市场旁侧的桥头上,打开鸟笼的小门。小鸟颤抖着挤在一起,不肯飞出鸟笼。小孩急了,对鸟说:快飞呀,快飞呀!叫你飞你怎么不快快飞呀!终于有一只小鸟飞出了笼门。小鸟一只一只飞向天空。鸟不见了,空中飘下几根羽毛和鸟隐隐约约的歌声。母亲付好钱,见她的孩子提着空鸟笼跑着回来,脸涨得通红,她一切都明白了,孩子把鸟放飞了。我以为她一定会把孩子呵斥几句,没有想到她会搂着孩子说:放得好,买了要放,你怎么不早说?孩子说:妈妈,鸟飞的声音真好听,先说:你只知道说我玩,难道我只会玩吗?小孩不再理她的母亲,摆出了不把鸟都买下坚决不离开这里的架势。母亲拗不过小孩,把鸟全都买下了。卖鸟的叫她数数笼子里的鸟,母亲说:数什么,你怎么去数?意思是不用数了。
是扑扑的,后来像风一样吹着远去了。我假若翅膀的话,我也会与鸟一起飞着玩的。
鸟的鸟笼都没有拿,没有留意他什么时候走的。在农贸市场,我再也没有见到过他。见不到他,说也奇怪,我很想念这个头发乱蓬蓬的卖鸟人,假若他不干这捕杀鸟类的营生,现在他改行在干什么?但我更想念那买鸟放鸟说鸟飞的声音像风一样吹着远去的孩子。
第四段中母亲为什么这样说:“数什么,你怎么样去数?”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五段结尾一句“我假若有翅膀的话,我也会与鸟一起飞着玩的”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请简要分析文章首、尾段的作用。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 ()

A.生活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即使是一次放飞笼中鸟的行为,也隐藏着深刻的哲理。
B.首段中“这鸟死了也很美丽”,用来反衬卖鸟人手段的残忍。
C.本文通过小孩买鸟的故事,说明爱护鸟类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D.“鸟飞的声音真好听”一句有两层含义:一是鸟飞的声音“像风一样吹着远去”,很 悦耳;二是在孩子眼里,鸟获得了自由,飞翔的声音显得格外好听。

E.故事用“我”来叙述,目的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希望人人都像“我”一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脑在生命头几个月进程中的发育是生物学上自我构成的最为值得提及的形式之一。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人就来到了一个充满刺激的世界,猛烈的外界刺激潮水般涌入婴儿的睡—醒周期的时间节拍,他的睡—醒行为是受他的大脑神经元结构控制的。新生儿的大脑于是自己生成一个时间程序,让外界感官刺激依照这一时间程序而通过,避免过多的刺激涌入,对新的印象进行整理并在睡眠的相应阶段加以深化。在这里,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具有超常周期与昼夜周期的内源节律共同出力编织睡—醒阶段的模式。随着时间一个月一个月地过去,大脑一天一天地发育,睡—醒行为的内在时间程序也不断变化。这个时间程序以此反映婴儿大脑的不断发育情况。但人类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并非只从诞生时刻才开始。在诞生的这一时刻,自我构成功能已经在发育的道路上走过一大截路了。新生儿的那些令人惊奇的行为便是有力的证明。新生儿生命的寿命还在出生之前若干星期,亦即还在母腹中就已开始了。
母亲只要觉察到腹中胎儿在动,就每天念两遍童话《国王、老鼠和奶酪》。她大声地念,慢慢地念——从头到尾要3分钟。就这样,到了分娩的那一天,婴儿出生后竟然就知道这个童话!
新生儿的这种非凡的能耐不难加以证实。在橡皮奶头里装上一个压力传感器,用以记录吮吸动作。然后给婴儿戴上一个耳机,有选择地播放两则童话给他听。两则童话都由婴儿的母亲来念——而且念的速度、声音大小、语调全都一样。这两则童话分别用立体声磁带给录制下来。婴儿吮吸得较通常速度快时,让他听到一则童话;他吮吸得较慢时,让他听到另一则童话。在这种方式下,新生儿能够区分他喜欢听哪一则童话。两则童话中一则是本原的,另一则在形式上作了些改动——只是把所有角色的名字都作了改换。新生儿连细微的差别都发现了,在试验进行几分钟后就找到了他要改变自己吮吸频率的方向——他可以通过改变吮吸频率使耳机传来他想要听的那则童话。他所想要听到的始终是本原童话,亦即他在母腹中常常听到的那则童话。
上面所描述的方法以多种形式运行,目的在于弄清新生儿对说话声音和语言形式之间差别进行感知的能力到底有多大。如果让婴儿母亲与另一位女人读同一篇故事,小小的婴儿总是喜欢选自己亲生母亲的声音,而不选另一位女人的声音。会两种语言的母亲,她的新生儿能区分她的两种语言,又喜欢从中选择自己还在母腹中时听得最多的那种语言。但是,如果两则童话故事由新生儿的父亲与另一位陌生男子来念,那么,新生儿就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就是说,父亲的声音与另一位男子的声音在新生儿听来是同样陌生的。
这一检验结果证明了母亲声音对腹中胎儿的强烈影响。只有母亲的声音才能够让腹中胎儿从母腹内的背景噪声中鲜明地听出来,而外界的声音则“消逝”,听不见。胎儿的听觉器官在孕期的最后3个月完全形成,亦即具备完全的听觉功能。由此可知,还在这一时期,话音模式就已经传入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了。显而易见,母亲的话音特征已留在了胎儿的大脑中——这是大脑留下的第一批记忆痕迹。正是这第一批记忆痕迹使新生儿能够重新识别曾经听到过的话音模式并与其他话音区别开来。
下面关于“时间程序”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睡—醒行为的内在时间程序不断变化,并以此反映婴儿大脑的发育情况。
B.时间程序是由潮水般涌入新生儿大脑的强烈的外界刺激共同编制而成。
C.时间程序是通过大脑对新的印象进行整理并在睡眠的相应阶段加以深化。
D.恒定的内在时间程序主要表现在新生儿的睡—醒阶段这一固定的模式上。

不能证明“人类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并非只从诞生时刻才开始”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A.母亲只要觉察到腹中胎儿在动,每天大声念两遍同一则童话,到分娩的那一天,婴儿生下来后就知道这个童话。
B.新生儿通过改变吮吸奶头的速度,对他母亲念的本原童话录音和另一则在形式上作了改动的童话录音进行选择。
C.如果母亲会两种语言.她的新生儿能够区分这两种语言,并喜欢从中选择自己还在母腹中时听得最多的那种语言。
D.无论让胎儿听他父亲还是另一个陌生男子念的童话,新生儿都不知道如何选择,就是说他们的声音是同样陌生的。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在新生儿诞生前就已经在发育的道路上走过一大截路了。
B.新生儿听不见外界的声音,是因为只有母亲的声音才能够对他产生影响。
C.科学实验结果表明,新生儿具有对说话声音和语言形式差别进行感知的能力。
D.第一批记忆痕迹使新生儿能识别曾经听过的话音模式并与其他话音区别。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人幼年生长期时间程序产生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新生儿的睡眠与清醒昼夜周期是不可能改变的。
B.实验清楚地表明.新生儿生命的寿命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因此我国现行对人寿命长短计算的方式是错误的。
C.胎儿的听觉器官在母亲怀孕的最后三个月完全形成.所以好的胎教模式对人脑自我构成功能的产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D.实验表明,人类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并非只从诞生时刻才开始,由此可见,人的早期智力开发可以提前到出生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