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孔明十分赏识姜维的将才,就巧用反间计,派人扮作姜维攻打魏军,让魏军认为姜维已降蜀。姜维无路可走,只好向诸葛亮投降。(《三国演义》) |
| B.吴荪甫和赵伯韬当面摊牌,正面交锋,赵伯韬答应贷款给危机中的益中信托公司作为“和解”的条件,暗地里却一步步实施吞并益中公司的计划。(《子夜》) |
| C.觉慧参加学生联合会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高老太爷得知此事,把觉慧叫来严厉训斥,不许他再出去。觉慧据理力争,依然出门参加游行。(《家》) |
| D.欧也妮遭父亲软禁后,公证人克罗旭自告奋勇帮她打官司,德蓬风所长则告诉葛朗台,如果他太太死了,根据法律,欧也妮有权继承母亲的遗产。(《欧也妮葛朗台》) |
E.涅赫留朵夫在监狱医院见到玛丝洛娃,他带回来一张自己大学时代和玛丝洛娃的合照,同时告诉她,他打算去彼得堡代她提出上诉,要求重审。(《复活》)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几万字的文字也能做成三五百页的大书,一些书的图和文八竿子打不着,配得莫名其妙,文不够图来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
| B.头一两天我老在后悔,放着明媚秀丽的桂林不要,偏偏跑到这来活受罪,真是吃不了兜着走! |
| C.大凡贪官都喜欢唱高调——而且是反腐倡廉的高调。究其缘由,一为恐慌,二为掩饰。 |
| D.媒体不如多宣传一下——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是考上大学才有出路。让家长和考生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一个阿姨级别的老友道:“你是男子汉,宰相肚里好撑船,跟女孩子生什么气呀?” |
|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泸沽湖孕育了摩梭女人,绵绵的大山给了她山的俊秀和坚强,清幽幽的水则赋予了女人水的柔情。 |
| C.有经验的老师,总能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让学生听懂,在教学中他们真正做到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
| D.他给群众许了不少愿,但都是口惠而实不至,群众十分不满。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个数据一定要搞清楚,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影响整个机器的性能。 |
| B.人家刚破产,你们就上门来讨债,这不是墙倒众人推吗? |
| C.在展览会上,该市的小商品销量大减,而高科技产品却倍受欢迎,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 D.一外地游客在本市乘的士遭抢,载他的“的哥”坐山观虎斗。昨日,乘客周先生说,他准备将这位“的哥”告上法庭。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定点卫星的发射角度计算要绝对精确,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
| B.这片棉田虫灾严重,到现在才动手打农药,已是船到江心补漏迟。 |
| C.他极力说这事与他无关,可脸却红红的,这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
| D.自小弟弟出生后,婷婷便不再是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待遇的变化使她产生一种“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的自卑感。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经过中国等国家的斡旋,朝鲜已同意就放弃核武器问题参加六方会谈,这种态度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欢迎。 |
| B.历史上所谓“西藏问题”的形成,是由西方势力恶意促成的,而英国恰恰是始作俑者。 |
| C.“三鹿奶粉”事件爆出了中国乳品行业的黑幕,凸现了企业良心与道德的缺失,每每看到这些新闻报道,总让人义愤填膺,不忍卒读。 |
| D.在中国,以“文化”为名的活动越来越多了。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大概也可称作“文化周”,因为全国各地靠谱不靠谱的种种“文化节”简直令人应接不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