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双排扣列宁装和大口袋的军装备受青睐;60年代,一身绿色的军装是最具有特色的着装方式;70年代,碎花衣裳和的确良面料成为时尚;90年代,变化多样的时装极为流行。以上关于我国人们着装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人们的着装受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 |
| B.服装款式及其面料受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
| C.人们的着装变化与思想观念变化是一致的 |
| D.建国后,中国人在“穿”的方面不受西方影响 |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 A.铁器和牛耕——井田制瓦解 |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
| C.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 D.民族工业短暂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
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
|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
|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
|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
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
|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
《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史》一书记载:“1912年日本输华商品总值只有9000多万两白银,1919年增至2.4亿两;美国从1913年的3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亿两。日本由原来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中占第六位上升到与首位的英国势均力敌;美国在华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以下对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美、日有效地遏制了英、法的对华侵略 |
| B.日本、美国乘一战之机扩大了对华侵略 |
| C.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 |
| D.列强在华的侵略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
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渝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
| 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