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某学习小组探究酵母菌是否存在两种呼吸类型的实验装置图:装置一和装置二(新鲜的酵母与5%的葡萄糖溶液制成酵母发酵液,简称酵母液):
(1)装置一中NaOH的作用是 。
(2)请将可能的几种实验结果补充完整,(提示:要求填“左移”、“右移”或“不动”)。
(3)此小组的同学还想进一步了解酵母菌的两种呼吸方式释放的能量是否差不多,又进行了以下的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通过前面的实验发现酵母菌进行两种呼吸方式中产生的CO2不一样多,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比无氧呼吸产生的要多,是否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也比无氧呼吸产生的也多一些呢?
作出假设:等量的酵母菌分解等量有机物越彻底,产生的CO2越多,释放的能量也越多,散失的热能也就越多。
实验设计:如下图
①此学习小组设置装置1和装置2的实验属于 (填“对照”或“对比”)实验,这也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②要想知道假设成立与否,需要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记录实验结果时观察的指标应该是 。
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基因的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性基因突变为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
。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为,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种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上述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用A、B、C、D、E、F、G、H表示,则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
(2)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
①该实验的思路:;
②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某植物种皮颜色由两对基因(A和a,B和b)控制,A基因控制黑色素合成(A:出现色素,AA和Aa的效应相同),B为修饰基因,淡化颜色的深度(B:修饰效应出现,BB使色素颜色完全消失,Bb使色素颜色淡化)。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若亲代种子P1(纯种、白色)和P2(纯种、黑色)杂交实验如图1所示。则P1的基因型是,F1的基因型是。F2中种皮为白色的个体基因型有种,其中纯种个体大约占。
(2)如图2所示,若两对基因都位于该植物第5号染色体上,进行杂交实验时,其中P1亲本5号染色体上有一个“纽结”,并且还有部分来自4号染色体的“片段”,而正常的5号染色体没有纽结和“片段”。
①4号染色体片段移接到5号染色体上的现象称为。
②两亲本杂交,正常情况下,F1出现了黑色和白色两种表现型,若F1中出现了黄褐色的种子,则可能的原因是,
从而导致了基因重组现象的发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该基因重组现象,需将F1新类型(黄褐色) 的组织细胞制成临时装片,利用染色体上的对A和b的标记,观察到的染色体,则说明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
(3)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两对基因(A和a,B和b)是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课题小组利用黄褐色种子(AaBb)进行实验验证。请依据要求完成下列步骤。
实验步骤:让黄褐色种子(AaBb)植株自交,观察并统计。
实验可能的结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及相应的结论:
①,两对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③若,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如图是某高等动物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1、2、3、4、5、6、X、Y表示染色体,A、a、B、b表示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请据图回答:
(1)若图示细胞是一个精原细胞,请写出此细胞中的一个染色体组。将该精原细胞的一个DNA分子用15N标记,并只供给精原细胞含14N的原料,该精原细胞正常分裂形成的含15N的精子所占的比例为。
(2)基因A(长毛)对a(短毛)显性,基因B(红眼)对b(褐眼)显性。用图示代表的动物与另一异性个体杂交。子代中,若长毛与短毛各占一半,雄性个体均为褐眼,那么该异性个体的基因型是,子代中出现褐眼雌性个体的概率是。
(3)已知该动物的某种隐性性状由基因d控制,但不知该基因(d)是位于X染色体上(不考虑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请设计一个简单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假设样本足够大)。
调查方案:①寻找具有的动物个体进行调查。
②统计。
结论:如果,可初步确定该基因(d)位于X染色体上。
(4)控制此动物体色的基因在3、4号染色体上。在一体色正常(白色)的群体中,偶然产出一头棕色的雄性个体。这种棕色究竟是由于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还是由于隐性棕色基因的“携带者”偶尔交配后出现的呢?请探究之。
①分析:如果棕色是由于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则该棕色雄性个体为(填“显性纯合子”、“杂合子”或“隐性纯合子”);如果棕色是由于隐性棕色基因的“携带者”偶尔交配后出现的,则该棕色雄性个体为(填“显性纯合子”、“杂合子”或“隐性纯合子”)。
②实验方案:。
③结论:如果,
则棕色是由于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
如果,
则棕色是由于隐性棕色基因的“携带者”偶尔交配后出现的。
某蛾类是二倍体生物,其茧有白色和黄色两种颜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B和b,D和d)共同控制,显性基因D控制以白色素为前体物合成黄色色素的代谢过程中的某种酶的合成,而显性基因B存在时可抑制D基因的表达。其生化机制如图所示,据此回答:
(1)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原因是
。
结黄茧的基因型有种。若要确定结黄茧雄蛾的基因型是否为杂合,最好应该选择基因型为的个体与之交配。
(2)若基因型分别为BbZDW和BbZDZd的两个杂合雌雄蛾交配,子代出现结白色茧蛾的概率是。
(3)现有基因型不同的两个结白茧的雌雄蛾杂交,产生了足够多的子代;子代中结白茧蛾与结黄茧蛾的比例是3∶1。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BbZDZD×BbZDW,还可能是。
(4)若d为隐性纯合致死基因(ZdW也是纯合致死基因型,Zd的雌雄配子均有活性),则该种蛾中结黄茧的基因型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