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说美国的财政中心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后来,世界金融中心也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
|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和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
| C.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
| D.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
钱穆在《国史大纲》写道“秦汉以来,民间交易,惟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明起,钞法竟不能复行,而银币代起,亦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 | 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
| C.对外贸易和走私活动的推动 | 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
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 A.造成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 | B.主要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有关 |
| C.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 D.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 |
史籍记载,两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可见该时期:
| A.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 |
|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
| 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 |
| D.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 |
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 A.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 B.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
| C.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 D.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
“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南宋叶适的言论揭示了
| A.自汉到唐一直实行均田制 | B.政府从直接分田转为立契收税 |
| C.南宋开始出现了土地买卖 | D.土地买卖税成了政府最大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