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之“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作者的观点是
A.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
B.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
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
B.社会发展规律 |
C.“天人感应”理论 |
D.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导致明清产生具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益没落之外,还主要在于()
A.古代西学东渐带来的影响 |
B.出现了一批黄宗羲这样的思想家 |
C.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相对安定 |
D.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
B.深入地批判了封建制度 |
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这里的“百家”的含义是()
A.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不同学派 |
B.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
C.每个不同学派创办了一百家以上的私学 |
D.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著名的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 |
有人将“心”与“物”比喻为“理”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家,一个在外。“心”是“理”在家里的儿子,“物”是在外的儿子,“物”虽在外,也不能说不是“理”的儿子。与这一思想一致的是()
A.心外无物 | B.理是世界的本源 |
C.无为而治 | D.仁者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