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那时(1894年),中国遭受列强侵凌,国势疲弱,面临“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危险,孙中山有感于此,呼吁国人发奋为雄,“振兴中华”,重建辉煌……孙中山期望:四万万人一切平等,人民之事,人民共同治理。在这个新的社会里,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包括总统在内的一切官吏都是人民的“公仆”……创造出一种“各种制度上所未有”“学说上也不多见”的“破天荒的政体”,成为世界上的“头等民主大共和国”……孙中山期望,既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善果”,又要避免其“弊端”和“恶果”,消灭贫富悬殊,实现民生幸福,共富、均富,不仅国家富强,而且家给人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安乐园”。
——摘编自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的先驱们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前进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及一切革命先驱们的伟大抱负。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10月9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时期 “中国梦”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当时的“救国梦”。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他的“救国梦”。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时期 “中国梦”产生的原因。
(3)用抗战胜利前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史实论证“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一论断。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与隋杨帝具有不同的治国理念和民生政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杨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下诏杨素与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徙洛州郭内居发及诸州富商大贾数万户以实之。……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丁男不供(不足),始役妇人”。
材料二贞观八年,太宗谓待臣曰:“隋时百姓纵有财物,岂得保此?自朕有天下已来,存心抚养,无有所科差(科差:对平民财物或劳役的征发)”,人人皆得营生,守其资财,即朕所赐。向使朕科唤不已,虽数资赏赐,亦不如不得。”
(1)概括材料一中隋杨帝在过度役使民力方面的史实,据此分析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产生的影响。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与隋杨帝的不同之处,他在发生政策方面的特征是什么?由此对唐朝的统治产生了哪些影响?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面是有关近代法国历史上的两幅图片材料一下面是有关近代法国历史上的两幅图片
图一
行刑时,乐队奏起来。接着,刽子手把他(路易十六)脸朝下平放在断头台上。神父口中念道:“圣路易的儿子,你升天吧!”铡刀落下,国王转眼身首异处……
图二
当庇护七世在隆重的时刻举起很大的皇冠要给皇帝戴上的时候,拿破仑突然从教皇手里夺过皇冠,自己戴上……
材料二……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和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服从,而只是寻求上帝给予人们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约翰·洛克《政府论》
请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简要解释“一个戴着王冠的脑袋掉下,一个脑袋上戴上了王冠”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洛克的基本思想主张,并结合图一所反映相关史实予以说明。思考拿破仑为什么又能够恢复君主专制?这反映了法国民主政治进程有什么历史特点?
【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早在(克里米亚)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的数十年间,西欧因决定性地促成了俄国的工业化而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的旧制度。工厂工人的数目从1865年的381 000人上升到1890年的1 620 000人,进而又上升到1898年的3 000 000人。……在1917年投入俄罗斯工业的5亿英镑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由外国投资构成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问题:
(1)就克里米亚战争的目的与结果两方面,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
(2)克里米亚战争前后,西欧国家与俄国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对材料二中“西欧因决定性地促成了俄国的工业化而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的旧制度”的认识。
经世致用是儒学悠久的传统思想,提倡学术要面向现实,服务现实。每当社会面临危机之时,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往往以此为号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姚安公曰:子弟读书之余,亦当使略知家事。略知世事,而后可以治家,可以涉世。明之季年,道学弥尊,科甲弥重,于是黠者坐讲心学,以攀援声气,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取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二三能解事。
——纪昀《闻微草堂笔记》
材料二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材料三鸦片战争成为经世致用思想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契机。在鸦片战争中,西方的坚船利炮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彼之大炮远及十里之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林则徐指出“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经世派痛定思痛,他们或“寻求异域之书,究其情事”,求制驭之方;或为御侮而兴利,“师夷长技”谋国富兵强,提出要“以彼长技,御彼长技”。他们关注夷情,认识到“欲制外夷者,比先自悉轰情始”。
——黄毅《近代经世思潮与洋务思潮之比较》
材料四近代经世思想及其学术学风的导向,为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提供了积极的思想底蕴,对西学的引进和传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经世致用思想本身所固有的功利性和短视性的局限,决定了它最终不可能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体系引导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找到一条御侮自强、救国救民之遣。
——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度其历史影响》
(1)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之际学术风气的弊端;为此,顾炎武提出了哪些主张?
(2)联系材料二,指出材料三中林则徐对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之处及其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成为经世致用思想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契机”。
(3)材料四是如何评价经世致用思想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近代前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各阶段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世致用思想现实意义的认识。
从清华学堂至清华学校,再到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盛极一时。
材料二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研究院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
材料三 1937年,(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复校,有5个学院26个系。
材料四 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以上材料均引自《清华大学校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华大学创办和初期发展的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华大学创办初期的办学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华大学南迁及迁回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