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半球某两国国界线处水域纵向剖面图,回答小题。
形成图中水域的地质作用是                                     (  )。
| A.流水的侵蚀作用 | 
| B.流水的沉积作用 | 
| C.冰川的侵蚀作用 | 
| D.内力作用 | 
关于图中水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A.图中水域的航运价值低 | 
| B.区域内有世界著名的临海型工业区 | 
| C.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 | 
| D.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域 | 
衰退性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向外转移。扩张性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其原地区仍然属于成长性产业,主要由于为了占领外部市场、扩大产业规模而进行的空间的主动移动;读广东产业转移效应理论模型图,回答以下问题。
下列产业中,最有可能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衰退性产业转移、扩张性产业转移的分别是()
| A.汽车制造、金融保险 | 
| B.节能环保业、高端装备制造 | 
| C.服装鞋帽生产、石油化工 | 
| D.纺织业、电子装配 | 
衰退性产业转移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产生的正效应是()
| A.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 
| B.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 
| C.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 
| D.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 
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线工程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西气东输工程起点和终点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 A.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 
| B.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 
| C.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 
| D.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 
西气东输管道经过煤炭丰富的陕晋,其主要目的是()
| A.解决该地区供能不足的矛盾 | 
| B.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 | 
| C.该地区煤气产量大,气源多 | 
| D.改善该地区城市大气质量 | 
2013年7月31日10时许,中缅天然气管道缅甸南坎站和中国瑞丽站同时开启阀门,两个小时后天然气完成置换,标志着中缅天然气管道(国内段)瑞丽至禄丰段进气投产,至此,我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中的最后一条通道被打通。据此回答以下问题。中缅油气管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自然障碍是( )
| A.天气多变 | B.人烟稀少 | 
| C.经济落后 | D.地形复杂 | 
中缅油气管道工程的修建对我国的积极意义是( )
| A.实现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状况,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 
| B.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 
| C.推动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 
| D.利于我国能源利用率的提高 | 
下表是“1995~2000年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比较表”,阅读表中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 比较项目 | 
   长江三角洲数据(以珠江三角洲为100) | 
  |
| 1995年 | 
   2000年 | 
  |
| 人均GDP | 
   73.9 | 
   73.6 | 
  
| 科学家与工程师占从业人员比例 | 
   128.2 | 
   157.3 | 
  
| 出口依存度 | 
   24.8 | 
   35.5 | 
  
| 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 | 
   51.7 | 
   48.7 | 
  
从表中可以看出1995~2000年期间( )
| A.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GDP增速超过了珠江三角洲 | 
| B.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增速低于珠江三角洲 | 
| C.长江三角洲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比珠江三角洲少 | 
| D.长江三角洲地区科技力量比珠江三角洲地区雄厚 |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出口依存度”低于珠江三角洲,可能的原因有( )
 ①受地形影响,珠江三角洲的国内市场比长江三角洲狭小 ②长江三角洲地区科技实力比珠江三角洲地区雄厚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基础比珠江三角洲地区薄弱 ④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结构存在差异
| A.①② | B.①③ | 
| C.①④ | D.②④ | 
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 
|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 
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 A.①② | B.①④ | 
| C.②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