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和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8分)
希望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升数据并绘制了图1、图2(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
材料一 几种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
下垫面 |
道路(沥青) |
混凝土 |
砖 |
石 |
吸收率 |
0.8~0.95 |
0.65~0.9 |
0.6~0.8 |
0.65~0.8 |
下垫面 |
土壤 |
沙漠 |
草 |
水 |
吸收率 |
0.6~0.95 |
0.55~0.85 |
0.74~0.84 |
0.9~0.97 |
材料二 图1中小区1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2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材料三 图2中小区3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 m/s;小区4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5 m/s。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升的影响及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与原因。(8分)
(3)分析该实验小组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有何启发。(10分)
读“北半球某地区热力环流示意”,完成下列问题。
(1)A、B两个等压面中数值较大的是 ,理由是 。
(2)C、D两处气压较高的是 。
(3)据图判断:此时,北半球为 季(节)。
(4)仅考虑热力因素,在图中A、B、C、D间画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
读“大气的热力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表示 ,B表示 ,C表示 。这三者中 (填字母)为短波辐射。
(2)字母D表示大气的 作用。E表示大气的 作用,它具有 性。
(3)古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夜易形成露的原因是 。
(4)F作用的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很大关系,下列选项中F作用最大的是 。
①草地②耕地③海洋④沙地⑤冰雪
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完成下列问题。
(1)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 分成六大板块,其中完全位于海洋的是 板块(填板块名称)。这些板块“漂浮”在 层上。
(2)图中数码①代表 板块,②代表 板块,③代表 板块。喜马拉雅山是由图中板块①与 (填板块名称)碰撞挤压形成的。
(3)板块之间的边界有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两种类型,甲为 边界,乙为 边界。
(4)智利位于南美洲西海岸,该国多地震的原因是 。
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和某地剖面图(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方框内的地理事物:甲是 ;乙是 ;丙是 。
(2)写出图甲中数码所表示的地质作用名称:① 作用,③ 作用。图甲中 (填数码)可表示花岗岩的形成。
(3)图乙中A地貌的名称是 ,它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__地区(填方位)。F是流动沙丘,其成因主要是受 作用。
(4)图乙中C、D、E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是 。
根据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18分)
材料一:避暑型气候是指夏季温凉舒适,人们无须结束任何避暑措施,感觉刚好适宜且无须调节的气候条件。避暑型气候的重要指标是人体感知温度,由其气温、湿度、风速、辐射等多种因子构成。由于我国各地纬度、地形、海陆位置、大气环流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避暑型气候。
材料二:下图为中国夏季避暑型气候类型分布
材料三:下表为不同地区避暑型气候的气象指标。
类 型 |
气象指标 |
|||
气温/°C |
湿度/% |
风速/(m·s-1) |
太阳辐射(W·m-2) |
|
A |
24.3 |
47.7 |
5.0 |
1114.7 |
B |
22.7 |
68.2 |
9.8 |
927.2 |
C |
26 |
49.7 |
5.4 |
929.2 |
D |
26.5 |
34.2 |
6.1 |
971.4 |
(1)材料三表中的四个地区对应材料二图中的西南高原型、中东部山岳型、东北山地平原型、西北山地高原型四种避暑气候类型,请将其对应起来。( 4分)
A ;B ;C ;D 。
(2)简述我国避暑型气候分布区的特点?(4分)
(3)我国东南部沿海避暑型气候最少,主要由哪些原因导致的?( 6分)
(4)台风的到来能对东南部沿海的酷暑起到一定缓解作用,西北太平洋平均每年有20~30个台风产生,但仍无法使避暑气候分布区增多,从台风的角度说说原因是什么?(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