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部分产业发展情况
|
产能 |
2012年产量 |
占全世界产量的比例 |
产能利用率 |
粗钢 |
10亿吨 |
7.2亿吨 |
46.3% |
72% |
电解铝 |
3000万吨 |
1988万吨 |
42% |
42% |
水泥 |
29.9亿吨 |
21.8亿吨 |
60% |
73% |
平板玻璃 |
10.4亿标准箱 |
7.1亿标准箱 |
50% |
68% |
注:目前较普遍采用的一个标准是产能利用率小于75%为严重过剩。
材料二 2013年10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中国不断拓展的内需和消费市场,将释放巨大需求和消费动力。中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泛地区、更广大民众。
材料三 2013年11月12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就上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2)运用社会再生产的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
(3)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联系材料三分析我国社会各方面应该如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中国古代自先秦开始已有“法治”的思想,其内涵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盛世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制相对健全和完善。但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封建法律的服务对象是地主阶级,其着力维护的是专制主义统治,皇帝可一言立法,也可一言废法,权大于法。尽管如此,封建盛世的出现,内在的需要“法治”的支持,“法治”思想成为法盛政兴的必要条件。分析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古代许多“法治”思想对今天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有人从历史发展中得出结论:“建设法治中国,我们要传承古代法治思想。”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理由。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遇刭严峻的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1)运用实践与认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2)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国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阐明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会议指出:我国当前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端人才、顶尖人才数量仍然不足,创新的环境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面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不能再做被动的“追赶者”,而应成为同场竞技的“并行者”,甚至是充满自信的“领跑者”。
材料二:罪刑法定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2015年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九)》,对我国现行《刑法》作出修改,以解决当前司法实践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好地适应预防和惩治犯罪的需要,其中一大变化就是更强调维护执法司法权威,坚持罪行法定原则。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创新的依据,并说明我国应如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既要修改《刑法》又要坚持罪行法定原则?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一段时间,一些低俗的文艺作品常常出现在网络、电视和纸媒上,甚至披着五彩霞衣招摇过市、趾高气昂。有些宫廷戏说、富豪生活、玄幻穿越等等,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低俗之中而大行其道。打着市场需要的旗号,干着低俗庸俗的文艺,把浅薄当深沉,把玩笑当艺术,把歪批当时髦。不仅大大降低了文艺工作者的自身格调,更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广大群众的审美判断,污染了广大群众的审美视野。
时代呼唤文艺精品,群众期盼文艺精品。一些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也创作出许多有艺术感染力、让人感动、给人启迪的好作品。比如《士兵突击》,一句“不放弃、不抛弃”,影响着很多人在人生抉择中鼓起勇气,练就恒心和毅力。比如《亮剑》中的亮剑精神,也感召着很多人面对困境时树立永不言败的信心,用锲而不舍的执着勇往直前。比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激起了多少人的共鸣,涤荡了多少人的心灵。还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在传播中国美食文化的同时,传递了多少家乡风味和家庭温情。当然还有很多文艺作品,他们正是远离了低俗,脱离了庸俗,放弃了媚俗,而真诚地用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良知和艺术修养,撑起了文艺精神的风骨和脊梁,也推动着文艺繁荣与发展。
(1)结合材料,谈谈为传播正能量,描绘时代故事,关注百姓悲欢,文艺工作者应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2)结合材料,就抵制文艺低俗化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字以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三年我国国企、民间投资及GDP的增长情况表
注:截止2014年9月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6670.37万户,实有户数中个体工商户占总户数的72.12%。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实有2.4亿人,比2013年年底增加2165.73万人,增长9.91%。
材料二: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2014中国民营经济大家谈”活动中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民营经济贡献的GDP总量超过60%。在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下,民营资本活力得到不断释放,以私营企业为主的民间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目前民营经济的发展依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各级政府行政审批手续繁琐,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存在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准入的不公平都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产权纠纷案件不断上升、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着民营企业的转型发展与技术升级;大多数民营企业以家族为主的管理模式使企业内部缺少制衡和监督,部分民营企业主缺乏诚信和对法律的尊重信仰,也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国家保护企业以法人财产权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法律依据的要求。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打造法治经济,将会助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1)概括表和注示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打造法治经济对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2)运用政府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政府如何助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