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捍卫母语》。(共8分)
捍卫母语
①【甲】近些年来, 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波及汉语, 于是有知道莎士比亚而不知道汤显祖的, 有见面就“哈罗”而不知说“您好”的……母语, 迫切需要我们捍卫了。
②捍卫母语, 珍爱母语, 是我们的责任。【乙】的确, 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 一旦丧失, 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 它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汉语之于我们, 更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它是中华文化之根,是每一个华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连接起了中华民族。面对国内高校重英语轻汉语的怪现象, 不少专家人士表示忧虑。而国外逐渐兴起的汉学热, 只能让我们深刻反思。【丙】一个没有语言的民族是不幸的, 而一个有语言却弄丢了的民族是可悲的。
③发展母语, 净化母语, 是我们的使命。毋庸置疑,汉语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才能永葆生机。我们要做的是正确掌握汉语发展的方向。当年徐寿引进西方科学, 特别是引进化学的时候, 就结合汉语的特点命名元素。例如,固体金属元素一律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该元素第一音节发音近似的汉字来为之命名。“锌”、“锰”、“镁”等元素的中文名称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至今仍使我们受益。相比之下, 当代科学界则逊色得多,时常可见科学文献中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的现象。而在日常生活中,网络新词使用泛滥,甚至连小学生作文中都出现由特殊符号和错别字组合生造的“火星文”。普遍存在的汉语用词不规范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捍卫母语 ,必须从还母语纯洁开始。
④弘扬母语, 传承母语, 是我们的荣耀。汉语要在世界语林立足, 需要华人的共同努力。【丁】在这一点上, 坚持讲汉语的杨振宁先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近年来,韩国端午申遗事件已经凸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之严重, 不知下一场文化侵略的矛头是否会指向汉语?
⑤“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汉语从远古之河一路流来, 浸入我们的血液,长江黄河的波涛,在我们的血脉中翻滚。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
第③段首先提出了分论点: ① ,紧接着在肯定汉语发展应当与时俱进的基础上,举出 ② 的事例,与当代科学界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汉语用词不规范现象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强调 ③ ,最后得出 ④ 的结论。
“有人说: ‘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历史。’” 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根据上下文,它应填入文中甲、乙、丙、丁的哪一处最为恰当?
答:应填入文中(   )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绳子那头
李少龙
(1)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一幢楼房的六楼的窗户外,有一根绳子,下头吊着一个人——他是我父亲,一个空调修理工。
(2)暑假的一天,闷热的天气实在使人感觉无聊,我便要求与父亲、母亲—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出发前,父亲专门去买了一瓶廉价的防晒油,在我身上抹了个遍,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
(3)到了雇主家里,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麻袋中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转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了,孩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了。”
(4)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释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离地面十几米的墙上。
(5)站在窗户边,一股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碰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特别烫了。
(6)绳子那头传来一声:“手套!”
(7)母亲慢慢递下一副粗糙的手套。
(8)“这么热的天还要带手套?”“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9)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一坠,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住绳子。
(10)绳子那头传来一阵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
(11)“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
(12)“没事,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带着笑意说。我却要哭了
(13)绳子那头喊了声:“拉我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
(14)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他。他的皮肤黢黑,长年累月,恶毒的太阳光已经侵蚀了他健康的皮肤,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他已然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岁月啊,你过早地催老了我的父亲!
(15)一会儿,雇主拿来一只冰糕送给正在干活儿的父亲,父亲接过冰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我。
(16)“天儿热,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冰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冰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冰糕
(17)父亲又要下去了,我慢慢地释放着绳子,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18)我紧紧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那个伟大的人。
(选自《意林》合订本第44卷,有改动)
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
请结合上下文,写出第(12)段中划线句子分别表现了父亲和“我”怎样的心理。
请分析文章第(14)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请写出第(16)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阅读《沉浸〈诗经〉》,完成下题。
⑴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也是在那里,我初次接触到《诗经》,立马被那些好听的“歌谣”迷上。野外总是天高地阔的,我一会儿化身为那只在河之洲的斑鸠,一会儿又变身为采葛的女子,岁月绵远,天地皆好。
⑵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乡下,无家世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
⑶读书却使我的内心,慢慢儿变得丰盈。每日黄昏,一下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而去。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
⑷读着读着,我贪心了,就想拥有它。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我身边许久,我也没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始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⑸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然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
⑹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也没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要迷恋,也没想过自己日后会走上写作的路,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⑺很快,我要毕业了。突然收到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出版的,单价七块六毛。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询似的看他,他却无甚异常,仍是一副冷冷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
⑻我最终没有相问。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的,吐着芬芳。(选自 2015年5月9日《扬子晚报 》,作者:丁立梅)
请简要概括本文所写的故事内容。
第⑵段插叙了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
品味第⑸段中画线句,合理想像,对她此刻的心理进行描写。(不超过60字)
本文三次写到七里香,分别有什么作用?

阅读《夕照》,完成下题。
⑴是大好的天气,太阳斜照到地面上的时候,光是极均匀的。不像正午前的,轰然的阳光,沉渣泛起,沸沸扬扬,光和影都是强烈的。
⑵这时,却是沉静下来,那些最细的光粒子,分布在空气里。光是薄薄的一层,却没有一点疏漏,连最犄角的旮旯里,都没有影,而是光。由于光的细致,这时的可见度相当高,那些外墙表面上,淡黄色的涂料,都被光色析出颗粒状的质地,显出一种毛茸茸的粗糙感。玻璃窗上的光,则是明快的,要是有人在这时推拉窗,那窗户上的反光,便哐啷啷的,不是指的声响,而是那股子活泼劲。要是老房子,瓦顶里的杂草,便丝丝可见,间隙里是缓缓平铺着的光。人的脸在这时呈现最柔和的线条,是照相里称作高光的效果。孩子是不消说了,连老人的布满褶皱的脸,也变得清朗细腻。并不是说,深刻的褶皱模糊了,其实反是更清晰了,但这清晰突出了它们的均衡有致,显得十分流畅。褶痕里的纹理纤毫毕露,一无暗影,肌肤甚至是娇嫩的。
⑶在这样的光线里,声音可传得很远。谁家在收晾衣服,晾竿清脆地碰撞着,还有拍打晒暄的棉被的声音,那空而实的嘭嘭声,不紧不慢的,一记记的,在住宅区的院子里,又疏落又饱满地散开。停在对面楼顶的鸽子,饱食的咕咕声,也清晰可辨。有脚步声,即便是鞋跟急骤地敲击着水泥路面,也还是轻盈和悦的,一串地从楼前到楼后,逐一消失。放学的孩子,聚在楼底的空地上做游戏,叽叽哝哝地私语,虽不知道在说什么,但那细小稠密的声节,却一个也不落的,像某一种鸟语。哪怕是在顶层的六楼,也是清清楚楚。要有自行车骑过,那车轮上的飞子,吱啦啦地响过,就特别的悦耳,好听极了。连那窗台上蹦跳的麻雀子,那小脚爪子柔软地落地,都是入耳的。
⑷这时的阳光也是有气息的,是被褥的干燥和着灰尘的味,还是衣服上新鲜的肥皂味,竹竿则是清涩涩的气味。隔宿的溽湿气晒到此刻,已经散尽扫空。东西原先的气息,便蓬然而起,四下飞扬。它几乎是有形的,是一种绒毛状的东西,使劲地吸一口,几乎要呛鼻了。这样的住宅区,到处是水泥:地坪,楼板,台阶,墙。全少不了水泥,要说气息是单调的。然而,日里烟熏火燎,夜里声鼾鼻息,朝朝暮暮的,早已脱胎换骨,难免有些焐热的缠绵的浊气,经得起这么好的太阳不歇气地照吗?到了此刻,都是清洁利落的。水泥的阴凉气是有些出来,可却是舒爽的,有冷暖的,染了人气的,它简直是带响的,沙啦啦啦。再过些时,阳光从地面下去,暮色降临,光,声,气息,就全换了颜色。(选自《王安忆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阅读全文,概括本文围绕“夕照”描写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任选一个角度,说说文中画线句子妙在何处。
文章第⑵、第⑶、第⑷段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夕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我的读书经验》,完成下题。
⑴我今年87岁了,从7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⑵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子这一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将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还要有些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我们只能看现在的榜。
⑶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须要精读的书。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当然要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
⑷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书的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⑸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的人的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知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
⑹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有删节)
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作者的四点读书经验表达的具体意思。
第⑷段中画线句“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表达什么意思?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作者说理逻辑严密,请以第⑸段为例,说说本段的论述思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弟子
聂鑫森
五十岁的梁林,再一次站在古建筑学家尚成先生的病榻前,已是枫红霜白的深秋。
三个月前,尚成因肝癌晚期而住院,他的一本二十年前的旧著《湘楚木构古建筑考订》,出版社拟重新付梓,但须补充一些平面图和剖面图。古建筑系的领导,便安排梁林去做这项工作,因为尚成曾是梁林的博士生导师。梁林高兴地答应了,放下手中为申报博导正在撰写的论文,来和先生告别。
尚成躺在病榻上,连连摇头说:“你不能去,你要埋头写好你的论文,这本旧著怎么能浪费你的时间!”
“先生,这书让许多人引颈期盼,我也正好在实地考察中重新温习,何乐而不为?”
一晃就是三个月,风餐露宿,日以继夜,梁林把该做的都好了,他可以向先生做个交待了。此刻,他发现先生消瘦得相当厉害,双眼微闭,脸色黄如蜂蜡。
“先生,我是梁林,我回来了。”
尚成缓缓地睁开了眼睛,然后把目光投向梁林的脸。
“梁林,你回来了,辛苦了。你知道不?你一走就是三个月,把申请博导的时间错过了,我心不安啊。”
“先生,这不要紧,我还年轻,下次吧。”
尚成叹了一口气,然后对护士说:“请你坐在外间的会客室里,别让任何人来打扰,我想和我的弟子说说话——我大概没有多少日子了。”
梁林的眼里忽然盈满了泪水。
“梁林,坐下吧,说一说你此行的经过。”
梁林坐下来,轻声讲述他从湖南到湖北,对先生书中所涉及的二十余处木构古建筑的考察结果及心得体会。末了,梁林说道:“先生二十年前所下的结论,现在看来是经得起推敲的……”
尚成笑了一下,但笑很快便在脸上消逝了。他使劲地摇了摇头,说:“知吾徒者,莫若其师。若只是画几张平面图和剖面图,以你之能力,顶多四十天即可,但你用了九十天,此中一定有你反复勘查反复考证的地方!”
梁林的脸猛地红了,火辣辣的。
“我早就想再到实地一趟,然后认真修改这本书。这些年总是忙,忙得抽不出身,可我的脑子里一直想着这本书,怀疑有些结论当时下得过于匆促。现在身染重疴,辗转病榻,追悔莫及!”说完,尚成便连连咳嗽。
梁林忙把病床的一端摇起来,让先生成一个半躺半倚的姿势。
“先生,安心养病要紧,这本书古建筑界早有定评的。”
“不,因为我年长,因为我是一个什么权威,大家也就不再去细究,我焉能不知?你是我的弟子,难道也为尊者讳?”
梁林低下头,嗫嚅着说:“先生,我不会的……”
尚成冷冷地扫了他一眼,说:“比如那座建于初唐的湘东大佛寺的‘释迦木塔’,塔的平面为八角形,外观九层,可用空间实为五层,即‘明五暗四’,彩和内外两层环状柱网,故能抵抗住各种外力的摇撼,历千年而不坍,我曾赞扬备至。但有些构件因当时缺少科学计算方法,以致上部集中荷载将个别坐斗压偏或陷入梁枋内。为防止梁枋折断,不得不在梁枋下边加支柱,这显然是应急措施,破坏了整体的结构理念,我却没有深入论及。还有鄂西文庙中的大成殿,史料记载文庙建于明洪武年间,但大成殿的建筑风格极为简洁,其斗拱权衡十分硕大,现在想来,大成殿应是五代或宋初就有的,文庙是在这个基础上扩建的,我却笼统地说它是明时所建的。”
梁林脊背后沁出汗来,先生所说的这些疑点,他都注意到了,并做了详细的考证笔记。但他不想说,因为先生正在病中。
“梁林啊,你是不会疏忽这些的,我想,你也一定有了新的发现和求证。这本书重版时,只增加你所绘的图就可以了。你的考证,可另写成一本书,作为明年申报博导的材料。记住了吗?”
梁林说:“记住了,先生。”
“你回去吧。不要老往这里跑,一心一意去做你的正事。”
梁林站起来,给先生深深地鞠了一躬,满脸泪水地走了。
十天后,尚成魂归道山。
半年后,经过重新修订和配上新图的《湘楚木构古建筑考订》面世,梁林将他的考查和论证所得,不露痕迹地添加在各章各节,书的署名仍是“尚成”。梁林在《后记》中写道:“先生于弥留之际,召弟子于病榻前,细说旧著中应当修订之处,目光炯炯,论说凿凿,我详细记之。一代学人之风范,令人感铭不已。”申报博导的材料一直没有呈报上去,梁林毫无悔意……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意。
(1)查()(2)嚅()(3)风餐露宿()(4)目光炯()
记叙文的常用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从全文来看,本文运用了哪种记叙方式?最有代表性的是哪一个词?


一代古建筑学权威尚成20年前的旧著再版在即,需要配几幅图片,但他已卧病不起,弟子梁林“三个月,风餐露宿,日以继夜”都做了哪些事情?


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他发现先生消瘦得相当厉害,双眼微闭,脸色黄如蜂蜡。”一句的表达效果。


梁林“放下手中为申报博导正在撰写的论文”,并能高兴地答应了为导师旧著补充一些图表,其原因是什么


根据语意,揣摩下面句子中梁林的心理活动。
(1)梁林的眼里忽然盈满了泪水。

(2)梁林的脸猛地红了,火辣辣的。

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师徒关系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仔细品读文中这对师徒之间的故事,请写出你对这两个主人公的评价。


梁林是弟子中的榜样,而尚成在中华文明传承的链条中,也是至真至诚的“弟子”,作者以此文意在表达怎样的主题?


文中的先生和弟子在为人和做学问上都令人敬佩和感动。下面是结合文章内容拟写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上联:先生严谨治学一生,终留遗憾;
下联:弟子风餐露宿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