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专家邓广铭认为:“宋代物质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
①工商业市镇在全国大量出现
②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 A.①④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
“元璋故里涌春澜,十八农夫划地田。歃血为盟求腹饱,签押作证避囚牵。”其中的“划地田”是指
| A.土地改革 |
|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期间,一首来自辽宁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四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张鸿雁代表从家乡带来的民谣在代表中间广泛流传开来:“千年等一回,种田不纳税。走进新农村,就有新感受。吃穿不用愁,网络处处有,盖起安居楼。骑着摩托到田头,带着手机去放牛,政通人和乐悠悠。”民谣透露出的历史信息有
① 我国已经完全实现了小康社会
② 减免农业税、建设新农村安居工程体现了党的惠民、富民政策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③ 现代科技已经走进人们生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④ 中国综合国力日渐增强,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有人将罗斯福新政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有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做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对上述评语的关键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不应消灭”只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
| B.“经济的营运”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 C.“改进和补充”指采取国家干预的办法 |
| D.“福利国家”指政治民主化资本主义国家 |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 B.大众传媒的变迁 |
| C.思想领域的变化 |
| D.民主政治的发展 |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
| B.实行君主立宪 |
|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
|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