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完善,再实践、再认识、再完善的发展过程。党的十二大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第一次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概念,从而使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完善为“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文明”这个概念,使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扩展为包括政治文明的“三位一体”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至此,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而十八大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1)请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16分)
材料二 做好2013年的经济工作,必须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根据当前经济形势,把领导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来。要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要做到讲实话、干实事,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断深化对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认识,积极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2)结合材料二,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说明上述做法的哲学依据。(16分)
材料一: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为我们时代划定了价值航标。我国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
材料二: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细”就是细化,要直入头脑,沉淀心中,只有发自内心接受,才能真正自觉行动;“小”就是要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抓养成,积小德为大德;“实”就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体现的哲学道理。
“互联网+”是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明确了推进“互联网+”的重点领域。
请分析材料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2015年两会上,有委员指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是有根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根,今天的发展也是过去的延续,必须和时代精神结合、与时代的发展结合才能使文化继续发展。”“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代精神结合才是有生命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结合时代精神,创造性地吸收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说明传统文化应如何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认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材料二:2015年两会上,有委员指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是有根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根,今天的发展也是过去的延续,必须和时代精神结合、与时代的发展结合才能使文化继续发展。”“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代精神结合才是有生命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结合时代精神,创造性地吸收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对青少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说明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蕴含中华文化的五彩丝绸、瓷器和包含西方智慧的乐舞络绎于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交通条件的发送,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腾飞,一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在崛起,这条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新桥梁促进了沿线各国的贸易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虽然资源丰富、经济文化底蕴厚重,但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政治形势复杂多变。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要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和社会交往,努力实现沿线各国之间的经济互通、文明互鉴、政治互信、合作共赢。
(1)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作用。
(2)有人认为:“有了古丝绸之路的基础和条件,就能实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顺利发展。”请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特征的知识评价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