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清晨,王宫内气氛恐慌,路易·菲力普一起床就宽慰惊恐的手下人道:“人们不会在寒冷的冬天闹革命。”话音刚落,便爆发了( )
A.法国二月革命 | B.法国大革命 |
C.法国六月起义 | D.法国七月革命 |
六月甲戌,太宗为尚书令,相国府长史裴寂为尚书右仆射,相国府司马刘文静为纳言,隋民部尚书萧瑀、相国府司录窦威并为内史令。材料中的叙述的政治制度()
A.是我国古代最为完备的地方管理机构 |
B.表明当时出现了近代的分权思想 |
C.使中央各部门及官吏之间互相牵制削弱了君权 |
D.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统治力量 |
毕加索对于绘画和自身使命有着清醒的自觉,他说:“你得(用绘画)去唤醒人们,你得去革新他们判断事物的方法,你得去创造他们没有接受过的形象,让他们口吐白沫,强迫他们去明白他们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这实际上( )
A.要求重新认识传统绘画的功能 | B.肯定了绘画艺术的社会价值 |
C.主张绘画者应尊重社会现实 | D.表达了其对法西斯的不满 |
2014年5月12日海外网报道,《纽约时报》中文网l0日刊登题为《中国把“门罗主义”用到亚洲》的评论文章指出,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可能会试图把美国挤出亚太地区,就像美国在十九世纪把欧洲大国挤出西半球那样。”———也就是19世纪美国向欧洲发出的“别碰这个半球”的告诫。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A.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 B.国际格局形成中美两极争夺局面 |
C.中美实行了亚太地区利益新平衡 | D.中美冲突的必然性影响世界安全 |
有学者指出,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l840—1919年是中华文明浴火重生的岁月;1917—1937年是苏式社会主义文明诞生走向强大的关键时期。作者该论述的共同标准是( )
A.民主政治制度全面确立 | B.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化 |
C.工业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 D.启蒙思想发挥指导作用 |
普罗塔戈拉等称自己为智者或“有知识的人”,苏格拉底则“自知自己无知”。这种差异反映出( )
A.前者的文化素养更高 | B.后者兼顾知识与道德 |
C.两者受教育程度不同 | D.两者对知识认识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