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经济学家认为:在市场竞争中,人人不但会凭着自己的理性判断,追求个人最大的利益(效率),同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会使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状态。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该经济学家经济思想的是( )
| A.1602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 |
| B.1849年英国废除《航海条例》 |
| C.1882年美国洛克菲勒托拉斯成立 |
| D.罗斯福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
“极端的自由导致极端的奴役”,这是柏拉图批判雅典民主制的核心理念。此语体现了柏拉图的政治观点是
| A.民主城邦里应一切自由 | B.人人享有直接参政权利 |
| C.直接民主存在体制危机 | D.人人有拒绝参政的自由 |
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在其回忆录中说:“(苏格拉底)不仅没有像控告他的人所指责的那样败坏青年,还明明地诱导了他的门人中那些有犯罪倾向的人停止了罪行,劝勉他们追求那最光荣最美好的德行,正是借着这种德行,人们才能治国齐家。”在此色诺芬肯定了苏格拉底
| A.对否定神的地位而作出的贡献 | B.为挽救社会道德而付出的努力 |
| C.对古希腊哲学进步而作出的贡献 | D.为后世人文主义发展所起的启蒙作用 |
外电评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会议说:“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此评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这次会议
| A.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 B.作出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的决定 |
| C.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 D.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是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据此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点的是
| A.英荷战争 | B.抗日战争 |
| C.巴黎条约 | D.“一国两制” |
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教员中既有以陈独秀为首,以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为骨干的革新营垒;又有辜鸿铭、刘师培、陈汉章、黄侃等知名的旧派学者。他们政见不同,在学术上也各抒己见。这一现象
| A.有利于提高北京大学的教育和科研水平 |
| B.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
| C.体现了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
| D.推动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