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其意思是“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
董仲舒曾告诉汉武帝:“天人相与(相互感应和影响)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材料二 “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此外,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
——安提丰(古雅典演说家)
材料三
卢梭在乐园里受到哲学家的欢迎(法国明信片)
图片表明卢梭在乐园里受到苏格拉底、柏拉图、蒙田、普罗
泰格拉等哲学家们的欢迎。该图由莫尔塞于1782年镌版。
以绞杀或废除暴君为结局的起义行动,与暴君前一日任意处理臣民生命财产的行为是同样合法的。暴力支持他,暴力也推翻他。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四 “我们的政论家们不能从原则上区分主权,于是便从对象上区分主权。他们把主权分为强力与意志,分为立法权与行政权,分为税收权、司法权与战争权,分为内政权与外交权。他们时而把这些部分混为一谈,时而又把它们拆开。他们把主权者弄成是一个拼凑起来的怪物。这一错误是因为没有能形成主权权威的正确概念,因为把仅仅是主权权威所派生的东西误认为是主权权威的构成部分。”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法国大革命所采纳的正是人民主权不可分割的信念,这使得孟德斯鸠的政制理论,除了以最刻板的权力分立形式外,无法被接受。”
——摘编自M.J.C.维尔《宪政与分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古代中国对天人关系和古希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明信片的创作意图。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卢梭关于“权力分立”的观点,并阐明你的看法及理由。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相关问题。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
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复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请通过对上述材料的筛选,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中任选一角度阐释《颜氏家训》的史料价值。(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端,《诗经》是先秦诗歌的代表。它反映了自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硕鼠》、《伐檀》等诗讽刺了腐败的统治者,表现了反抗的心声;《采薇》、《君子于役》等诗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忧伤;《七月》等诗反映了初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表现了天人和谐的意识。
——摘自梁珂《论文化的时代性》
材料二:1902~1904年中国译书统计简表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三: 1935年徐悲鸿在与王少陵的谈话中曾这样说:“艺术家即是革命家,救国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苟能提高文化,改造社会,就充实国力了。欧洲哪一个复兴的国家,不是先从文艺复兴着手呢?我们别要看我们的责任小,要刻苦地从本分上干去。”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徐悲鸿积极宣传抗战和以画人为主、素描作为造型艺术训练基础的写实主义主张,巨作中国画《愚公移山》,表达出祖国人民在民族危难中,奋勇搏斗,夺取民族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诗经》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此时期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并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文化观的认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
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现与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一个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领域里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覆灭。
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
——爱因斯坦语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爱因斯坦的伟大精神。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关于我们的陆军和空军要从东边、西边、北边和南边向德国心脏发动的新的更加强有力的打击的时间、规模和协作,都已商得完全同意,并已详细拟定计划。
我们不屈不挠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绝不能够再扰乱世界的和平。欧洲秩序的确立,以及国民经济生活的再建,必须凭借足以使被解放的各国人民能够消灭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最后形迹,并创造自己抉择的民主制度的程序来达成。
我们决定尽可能从速和我们的盟邦建立一个一般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和平与安全。
——节选自1945年《苏英美三国克里米亚会议公报》
材料二:1951年9月4日,美国单方面邀请了52个国家,在旧金山举行对日和会,签署了《旧金山和约》。该和约主要是为了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日本的战后地位问题、与厘清战争责任所衍生的国际法律问题。对日和约草案的起草工作被美国所垄断,并几乎完全根据美国在二战后对日本的国际安排和角色期待来制定。随着这份和约的正式生效,结束了长达七年的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状态;日本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恢复正常。条文衍生出了相关主权争议。
中国、朝鲜、越南被排斥在会议之外,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等三国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摘自陈印昌《浅析中国在联合国托管理事会中成立过程中的作用》
(1)结合材料一分析指出《克里米亚会议公报》的精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旧金山和约》与《克里米亚会议公报》精神不一致之处,并谈谈你对旧金山会议的看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英国政治与经济学家哈耶克在其伦理学代表作《自由秩序原理》一书中指出:“法国大革命的一些努力,原本旨在增进个人的权利,然而这个目的却流产了,导致这个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乃是法国大革命所创造的这样一种信念:既然所有的权力最终已被置于人民之手,故一切用来制止滥用这种权力的保障措施,也就变得不再必要了。”
在法国文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贡斯当看来,这种不受任何限制的人民权力的信念源自被法国革命者奉为至圣先贤的浪漫派作家卢梭的人民主权说。贡斯当认为,标榜纯真自由的卢梭政治学说“是对所有类型的专制政治最可怕的支持”,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为多种类型的暴政提供了致命的借口”。
—— 摘自《革命的反思——贡斯当论法国大革命》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法国大革命的一些努力”的目的最终“流产”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以雅各宾派专政为例,论证卢梭学说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