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2)t2时期后,种群数量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型。
(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__。
(5)如果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绝大多数水生动、植物死亡,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请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群落的主要类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为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设计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缸,各缸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缸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组成成分

水草
藻类
浮游动物
小鱼
泥沙
生态缸编号




























注:“+”表示有;“-”表示无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乙缸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丙缸比甲缸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缸与甲缸相比,氧气含量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观测结果,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时,需要根据实验需要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请根据下表所列各种材料回答问题

(1)原理:根据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 反应,鉴定生物组织中某种有机物的存在。如:将上表材料中的 制成匀浆,其中的淀粉遇碘变成蓝色,
(2)所给材料中适合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是 ,理由是该组织细胞 ;鉴定过程:向试管中加入2ml组织样液,加入斐林试剂适量混匀,然后放入温度为50-650C水中加热,这种加热方式叫 加热;颜色变化过程是:浅蓝色→ →砖红色,生成的砖红色沉淀物质是
(3)表中适合于鉴定脂肪的最理想材料是 ,鉴定时需将材料切片,并制成临时装片,其过程要用到酒精,酒精的作用是 ,将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焦距已经调好,但发现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原因是
(4)适合于鉴定蛋白质的材料是 ;鉴定过程是:先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然后向试管内加入2mL双缩脲试剂A,摇匀;再向试管内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摇匀。为什么只加3~4滴双缩脲试剂B而不能过量?

糖尿病包括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等。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缺乏;Ⅱ型糖尿病体内胰岛素合成分泌正常,而胰岛素的受体不足。C肽是胰岛素合成分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多肽,且C肽与胰岛素等量,因此C肽的测定结果是糖尿病分类的重要依据。如图曲线表示甲、乙、丙三人体内C肽含量变化情况(在0.5小时时摄入一定量食物)。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乙表示正常人,则_________表示Ⅰ型糖尿病患者,__________表示Ⅱ型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____________(填Ⅰ型或Ⅱ型)糖尿病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2)在Ⅰ型糖尿病患者体液中能检测到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其原因是患者的免疫系统将自身的胰岛B细胞当做______________,进而导致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细胞,从而产生相应抗体。
(3)用15N标记的氨基酸研究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过程时,发现依次出现放射性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想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其实验方案:
①实验组:用低糖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取适当滤液培养______________。
②对照组: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人员用克隆猕猴创建糖尿病模型并探索该病的治疗方法。实验过程如下:
将9只健康的克隆猕猴进行适应性饲喂2周后,随机分为甲乙两组。


甲:糖尿病模型组(6只)
乙:正常组(3只)
饲喂
高糖、高脂的饲料和充足的饮水、水果,喂养4周
普通饲料和充足的饮水、水果
处理
静脉注射30%的链脲佐菌素(糖尿病诱导剂)
不做处理
采血
3天后空腹采血,以后每周采2次,连续12周
与甲组同时段空腹采血
处理
A组:3只猕猴动脉注射一定量的干细胞悬液
B组:3只猕猴动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不做处理
采血
注射后第1、6周空腹采血
与甲组同时段空腹采血

(1)实验中对照组是
(2)链脲佐菌素为一种广谱抗菌素,具有抗菌、抗肿瘤作用,其副作用为破坏动物体内的 细胞导致动物患上糖尿病。
(3)实验中主要监测血液中四项基本指标:① 、②血脂、③ 和C-肽等物质的含量变化。
(4)血液中C-肽含量变化是诊断糖尿病类型的重要依据。1分子某前体蛋白在细胞的________处合成后。通过内质网以小泡形式运输到 ,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1分子③和1分子C-肽,然后以 方式分泌到细胞外。
(5)饲喂12周后,收集乙组中某只猕猴24小时的尿液,经防腐处理后,取尿样2毫升加入1毫升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试管中 ,空腹情况下乙组猕猴仍能使①维持在正常水平,其体液调节过程是:
(6)实验中采用干细胞移植的方法治疗糖尿病猕猴。为追踪干细胞成活、分化等情况,研究人员设计了巧妙的方法:选用正常雄性猕猴作供体,将干细胞移植到雌性糖尿病猕猴体内,干细胞中的 作为追踪的标记物。

赤霉素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体内,它可以通过提高生长素(吲哚乙酸)含量促进植物生长。已知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合成和分解代谢过程如图10所示(IAA氧化酶是一种含铁蛋白)。那么赤霉素是如何提高生长素含量的呢?以下为某研究小组的部分探究过程。
材料用具:燕麦幼苗,完全培养液、缺铁培养液、赤霉素溶液(以上溶液浓度均适宜),蒸馏水,琼脂块。刀片等。

实验步骤:
①准备4个配有培养支架的烧杯,分别标记为l~4号;向l号和2号烧杯中加入等量适量的完全培养液。
②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燕麦幼苗若干株,平均分为四组;
③将其中两组幼苗分别置于l号和2号烧杯中,1号幼苗喷洒适量蒸馏水,2号幼苗喷洒等量赤霉素溶液。培养一段时间后,进行图11所示处理。
④在黑暗处培养去尖端胚芽鞘一段时间后,观察其弯曲情况。
⑤向3号和4号烧杯中加入等量适量的 a培养液,然后重复步骤 b。
请分析回答:
(1)a、b两处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该步骤中使用此种培养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
(2)本探究实验的两个变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若步骤④观察到的结果是去尖端胚芽鞘弯向1号尖端放置一侧,可以说明___________。请写出步骤⑤实验后的两种可能结果__________。
(3)你认为该小组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请你提出一条其他假设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