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发蓝”是将钢铁制品浸到某些氧化性的溶液中,在钢铁的表面形成一层四氧化三铁的技术过程。其中一种办法是将钢铁制品浸到亚硝酸钠和浓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中加热到130 ℃反应。其过程可以用如下化学方程式表示:
①3Fe+NaNO2+5NaOH=3Na2FeO2+H2O+NH3↑
②6Na2FeO2+NaNO2+=5H2O3Na2Fe2O4+NH3↑+7NaOH
③Na2FeO2+Na2Fe2O4+2H2O=Fe3O4+4NaO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①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
B.该生产过程不产生任何污染 |
C.整个反应过程中,每有5.6 g Fe参加反应转移0.8 mol电子 |
D.反应②中的氧化剂是NaNO2 |
金属晶体的形成是因为晶体中主要存在
A.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B.金属原子之间的作用 |
C.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 D.金属原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
金属的下列性质中与金属晶体结构无关的是
A.导电性 | B.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
C.延展性 | D.硬度 |
在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与金属离子的碰撞中有能量传递,可以用此来解释的金属的物理性质是
A.延展性 | B.导电性 | C.导热性 | D.硬度 |
在10mL0.1mol·L-NaOH溶液中加入同体积、同浓度的HAc溶液,反应后溶液中各微粒的浓度关系错误的是
A C(Na+)>C(Ac-)>C(H+)>C(OH-) B C(Na+)>C(Ac-)>C(OH-)>C(H+)
C C(Na+)=C(Ac-)>C(HAc) D C(Na+)+C(H+)=C(Ac-)+C(OH-)
在常温下10mL pH=10的KOH溶液中,加人pH=4的一元酸HA溶液至pH刚好等于7(假设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则对反应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c(A-)=c(K+) | B.c(H+)=c(OH-)<c(K+)<c(A-) |
C.V总≥20mL | D.V总≤20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