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晴雯是大观园中一个美丽的丫环,全无媚骨,最反奴性,从不献媚讨好谁,遂成为恶奴王善保家之流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王善保家之流暗下谗言,诋毁中伤,最后正像判词所言“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红楼梦》) |
B.曹操邀刘备煮酒论英雄,刘备惊得连筷子都掉到地下去了。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据此认为刘备胸无大志胆小如鼠,从此放松了对刘备的警戒。(《三国演义》) |
C.觉新给高老太爷汇报完打探来的消息后走出水阁,靠着玉兰树发呆。这时,梅表妹不知不觉地来到眼前,两人均吃一惊。觉新凄然地向表妹诉说着自己辜负她后的酸楚,觉新的老婆瑞珏刚好牵着孩子走过来听到了,醋海生波,不欢而散。(《家》) |
D.堂·吉诃德告别了牧羊人以及克里索斯托莫,葬礼后与桑丘一起去寻找马塞拉,不曾想与扬瓜斯人发生冲突,主仆二人被狠揍。堂·吉诃德浑身是伤,不过,他认为作为一个骑士, 在战斗中负伤是光荣而非耻辱。(《堂·吉诃德》)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袁尚兵退冀州,曹操采用许攸的计策,水淹冀州。城内弹尽粮绝,军士饿死殆尽。冀州城因此被曹军攻破。 |
B.《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说,其中“凤雏”指徐庶。徐庶后虽被曹操用老母赚取,但终生不曾为曹操设一谋,因此后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
C.张飞在长坂桥设疑兵,叫随从在马尾上拴树枝,往来奔跑,冲起尘雾,使曹军莫知虚实不敢轻进。他单骑立于桥上,大吼三声,吓得夏侯惇肝胆碎裂而亡,曹操及其军众仓皇而逃。 |
D.刘表向刘备询问长幼儿子权利分配之事。刘备说,不能废长立幼,如果担心后妻蔡氏权力过大,可慢慢削弱。这番话被蔡夫人听了去,就对刘备起了杀心。之后,蔡夫人与蔡瑁密谋,以刘表名义在襄阳设下“鸿门宴”,请刘备赴会,欲谋陷害。 |
E.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大军压境,东吴危如累卵,人心惶惶。危难之际,孙权在周瑜的支持下力排众议,决定与刘备联手破敌。为表决心,孙权拔剑击案,之后将宝剑交给周瑜,并立时封他为大都督。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王何?”(《滕文公下》)
(1)从“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一句中,可概括出一个成语;孟子以此设喻,向戴不胜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2)请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学习者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简述题(两题任选一题)
(1)人们将办事不成功称为“走麦城”,这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请简述这个故事。
(2)“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的就是苦肉计,请简要叙述这一情节。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A.蒋干为了立功,再次自告奋勇前往江东探视军情。周瑜与庞统经过密议,又一次将计就计,使蒋干引导着庞统来到曹营。徐庶见到庞统,教他用连环计。庞统借机向曹操献了锁战船的连环计,为火攻曹操创造了条件。 |
B.曹操以为胜券在握,安然地大宴长江,月光下横槊赋诗。谋士们一再提醒防范吴军火攻,曹操皆不以为意,以为东吴缺少火攻所必需的东南风。 |
C.周瑜见没有火攻的好风向,焦急而病。孔明说要为他借东风,周瑜高兴地筑起了“七星坛”,然后把各路军马调度停当,等候东风吹起。为了躲避周瑜的加害,东风一起,孔明便在赵云的接应下回到了夏口,然后布置人马待时截击曹操。 |
D.曹操看出黄盖的粮船有诈,赶紧逃跑。伴随大风刮起,黄盖带领诈降船只,乘机放起火来,火船顺风而下,曹军战船顿时一片火海,阵营大乱。大火借着风势,一直烧到岸上的大营,曹军全面溃败。曹操被张辽救上小船,得以逃脱,此时军营、战船火焰腾空,曹军大势已去。 |
E.曹操急率人马撤退,在奔往乌林的路上,被吕蒙追杀;在去合淝的路上又被太史慈、陆逊伏击;在往彝陵逃命时,又先后被赵云、张飞冲杀,曹操被杀得胆战心惊。华容道遇关公,关羽念及旧情,放过曹操。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①,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论语·阳货》)
孟子曰:“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孟子·公孙丑下》)
【注】廉:棱角。这里形容人的品行方正有威严。这两个选段是围绕哪一个话题展开分析的?
孔子和孟子两人分别强调了什么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