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天上的星星
①大人们快活了,对我们就亲近;他们烦恼了,却要随意骂我们讨厌,似乎一切烦恼都要我们负担,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千思万想也不曾明白的。天擦黑,我们才在家捉起迷藏,他们又来烦了,大声呵斥,我们只好蹑蹑地出来,在门前树下的竹席上,躺下去,纳凉是了。
②闲得实在无聊极了。四周的房呀、墙呀、树的,本来就不新奇,现在又模糊了,看上去黝黝的似鬼影。我们伤心了,垂下了脑袋,不知道这夜该如何过去,痴呆呆的守着瞌睡虫爬上眼皮。
③“星星!”妹妹突然叫了一声。
④我们都抬起头来,原本是无聊得没事可做,随便看看罢了。但是,就在我们头顶,出现了一颗星星,小小的,却极亮极亮。我们就好奇起来,数着那是四个光角儿呢,还是五个光角儿。但就在这个时候,那星的周围又出现了几颗星星,就是那么一瞬间,几乎不容察觉,就明亮亮地出现了。呵,两颗、三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愈数愈多,再数亦不可数,一时间,漫天满空,一片闪亮。
⑤夜空再也不是荒凉的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学狗的,有操勺的,有挑担的,也有的高兴极了,提了灯笼一阵风似的跑……
⑥我们都快活起来了,一起站在树下,扬着小手。星星们似乎很得意,向我们挤弄着眉眼,鬼鬼地笑。
⑦过了一会儿,月亮从村东口的那个榆树丫子里升上来了。它总是从那儿出来,冷不丁地,常要惊飞了树上的鸟儿。先是玫瑰色的红,像是喝醉了酒,刚刚睡了起来,蹒跚地走。接着,就黄了脸,才要看那黄中的青紫颜色,它就又白了,极白极白的,夜空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乳白色。我们都不知道这月亮怎么啦,却发现那些星星怎么就少了许多,留下的也淡了许多。这使我们大吃了一惊。
⑧“这是怎么了?”妹妹慌慌地说。
⑨“月亮出来了。”我说。
⑩“月亮出来了为什么星星就少了呢?”
11我们面面相觑,闷闷不得其解。坐了一会儿,似乎就明白了:这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属于月亮的,它之所以由红变黄,由黄变白,一定是生气,嫌星星们不安分,在吓唬它们哩!
12“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妹妹说。
13我们都没有了话说。我们深深懂得大人的威严,又深深可怜起星星了:月亮不在的时候,它们是多么有精光灵气;月亮出现了,它们就变得这般猥琐了。
14我们再也不忍心看那些星星了,低了头走到门前的小溪边,要去洗洗手脸。
15溪水浅浅地流着,我们探手下去,才要捞起一些来,但是,我们差不多全看见了,就在那水底,有着无数的星星。
16“啊,它们藏在这儿了!”妹妹大声地说。
17我们赶忙下溪去捞,但无论如何也捞不上来,看那哗哗的水流也依然冲不走它们。我们明白了,那一定是星星不能在天上,就偷偷躲藏在这里了。我们就不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让它们静静地躲在那里好了。
18于是,我们都走回屋里,上床睡了。却总是睡不稳——那躲藏在水底的星星会被天上的月亮发现吗?可惜藏在水底的星星太少了,更多的还在天上闪着光亮。它们虽然很小,但天上如果没有它们,那会是多么寂寞啊!
19大人们又骂我们不安生睡觉了,骂过一通,就打起了鼾。我们赶忙爬起来,悄悄溜到门外,将脸盆儿、碗盘儿、碟缸儿都拿了出去,盛了水,让更多更多的星星都藏在里边吧。第②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第13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月亮不在的时候,它们是多么有精光灵气;月亮出现了,它们就变得这般猥琐了。”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文章19段中划线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3分)
赏析下面句子。(3分)
先是玫瑰色的红,像是喝醉了酒,刚刚睡了起来,蹒跚地走。接着,就黄了脸,才要看那黄中的青紫颜色,它就又白了,极白极白的,夜空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乳白色。文章以“天上的星星”为题有何作用?(3分)
说明文阅读
压力之下的夜食症
项捷
①夜深人静,有的人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久无法入睡,其实他们正想着厨房冰箱里的好吃的,实在难以克制就起床冲向冰箱大吃一顿,等到情绪放松,才能美美地睡上一觉。你会不会经常有这种半夜爬起来吃东西的冲动呢?如果答案是有,甚至是经常如此,那么你可能要警惕了。这种三更半夜难以抑制的进食冲动可能不仅仅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病态。有研究显示,全球大约有1.5%的人患有这种名为夜食症的心理失调症,但是大多数人对于这种病症却知之甚少,甚至前所未闻。
②夜食症主要有两大表现形式:一种是患者经常夜晚食欲旺盛,体重逐渐增加,觉得沮丧而又无助;另一种是患者熟睡后又醒来吃东西,自己却浑然不知。经人发现或看到食物减少后,才知道自己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
③为什么会得夜食症呢?精神压力是夜食症的诱因。
④夜食症在精神疾病中是一种比较普通的失调症。斯坦科德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夜食症患者往往感到精神压力大,而且睡眠质量不高,经常一个晚上醒来3~4次。每次醒来,患者往往会直奔厨房去找零食吃。对于患者来说,这种进食的欲望是无法抑制的。
⑤斯坦科德认为,夜食症患者其实患上了3种失调症:饮食失调症、睡眠失调症和情绪失调症。午夜时分,他们的情绪越是焦虑和抑郁,食量就越会增加。斯坦科德相信,患者在潜意识中想要通过进食来调整情绪、减轻压力和帮助睡眠。这说明夜间进食可能是人体自我医治情绪问题和释放压力的一种无意识行为。研究人员发现患者经常选择一些高碳水化合物的食品,碳水化合物能够刺激复合胺的分泌。复合胺是人体内一种能够舒缓神经系统、促进睡眠的化学物质。
⑥夜食症患者在白天所吸收的热量要比正常人少。他们往往不吃早餐,但是在晚上大约9点之后直至翌日清晨的时间里,他们所吸收的热量至少是一天总量的四分之一,有时候甚至达到一半的水平。因此,患者当中很多人都有超重的现象。
⑦最近,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徐璎领衔的生物钟研究团队发现,当一种名为PER1的基因发生突变时,可能会导致夜食症。人类作为最高级的哺乳类动物,有3个PER的基因,分别是PER1、PER2和PER3,它们各自精准地控制着人体的不同功能。PER1控制吃饭,PER2控制睡眠。在正常情况下,PER1和PER2是保持同步的,以保持睡眠和饮食周期的均衡。但是如果其中一个基因发生突变,使得机体的各种生物钟不能步调一致,就会出现夜晚该睡觉却又想吃饭的症状。
⑧患上了夜食症也不必恐慌,它是有药可医的。
⑨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一些抗抑郁药物对于70%的夜食症患者很有帮助。研究表明,托吡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夜食症的药物。另外,有科学研究显示,夜食症患者体内两种与睡眠和胃口有关的激素--褪黑素和瘦素的含量较低。与此同时,与精神压力有关的激素皮质醇的分泌则较高。这意味着患者可以通过服用褪黑素和瘦素来促进睡眠和减少饥饿感。
(选自《百科知识》)阅读全文,在下面空格内填出相应的说明内容。
夜食症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食症的治疗第③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文中第⑨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家徽
余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⑨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祖父并叮嘱父亲弟兄们要保管好这条“鱼”,牢记这件事。于是,我家按照祖父的意思,一直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自《余华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文章有删改)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第2段的作用。
阅读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贼人的心理变化的。
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细读文本,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
试探究“家徽”在本文中的丰富意蕴。
记叙文阅读
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
朱成玉
1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道。
2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酒算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点乐趣吧。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院子里才有了点儿活人的气息。那样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调。
3他的院子里堆着的都是捡来的没来得及去卖的破烂,就是这廉价的破烂,竟然也遭遇了盗贼。那盗贼就是我。
4高考落榜后,父母让我去工厂做学徒工,我不去,关起门来坚持写作,梦想有一天可以写出名堂来。苍白无力的青春,空洞的辞藻,自然无法让我写出多么出彩的文章来。消极的我开始变得颓废,抽烟酗酒打架“无恶不作”,邻家隔几天就上门来和父母讨说法,父母气急败坏,不再给我零花钱,任凭我“自生自灭”。我要写稿投稿,没钱买稿纸和邮票,只好打了他的主意,因为我注意到,他那些垃圾里,有一些本子,是可以拿来用的。
5他并没有太严厉地呵斥,只是对我说:“你不好好读书,来这破烂堆里翻个啥?破烂就是破烂,还能翻出什么稀罕玩意来?”说完他就往那对破烂里一躺,和那堆破烂融为一体,好像要告诉我,那破烂是他的,也就他把那破烂当有用的东西吧。“嘿嘿,我也是个破烂。你来翻翻,看我口袋里有没有点儿值钱的东西。”
6我的脸羞臊得通红,只好和他坦白,说自己看中了他捡来的那些本子。
7“不过话说回来,破烂也分两种,一种是完全没有用的,一种是还有一点利用价值的,比如我捡的这种,还是可以换回一点钱的。”那天他喝了酒,心情不错,没有和我发火。借着酒劲儿,还对我进行了一番教诲,“人啊,不管多糟糕,哪怕你狼狈得像个垃圾一样,只要用心,你也会是那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相反,你若自暴自弃,沉沦堕落,那么你就是把自己扔进了不可回收的垃圾箱。”
8听着这话,一点不像一个捡破烂的老人说的,反倒像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讲的。
9为了“惩罚”我,他说,“去给我把窗玻璃给擦了吧,很久没擦了,都看不到外面的东西了。”我只好乖乖地就去擦玻璃。玻璃擦干净了,晦暗的屋子一下子亮堂了起来。他心情很好,招呼我喝一口。我捏着鼻子喝了一口,辣得不行,直吐舌头,他倒是乐得前仰后合。最后,他在自己的垃圾里仔细挑拣,把那些我能用到的本子都给了我。“该惩罚也惩罚了,不过你既然帮我把玻璃擦得那么干净,也得奖励奖励,这些就奖励给你吧。”我流着泪接过那一摞本子,脏兮兮、皱巴巴已近迟暮的本子,我却坚信自己,可以在那上面写出干干净净,青春靓丽的文字来。一度以为,自己荒废了光阴,不可救药。但这个可敬的老人让我知道,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
(选自2014年第6期《当代青年》)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所写的事情。
文中这位老人的可敬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从写法和内容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道。
②最后,他在自己的垃圾里仔细挑拣,把那些我能用到的本子都给了我。结合生活体验,说说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阅读阳作华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文,完成小题。
①河水川流不息,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再踏进时,又来了新的水,所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的这句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着、变化着的。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物质都是运动变化的。拿地球来说吧,海洋变陆地,陆地变高原。我国宋代杰出的科学家沈括,根据他所作的地质考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论证了华北平原是由河海泥沙淤积而成的。他在((梦溪笔谈》中指出:“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1 97 5年,我国的石油地质勘探队在冀中地区发现了任丘古潜山等高产油田,说明了华北平原由沧海变桑田的地壳变化,也有力地证明了沈括的上述论断。众所周知,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最高峰,但你可曾想到,它原来也是从汪洋大海中钻出来的哩。根据我国科学工作者和登山队的科学考察,大约在2 0亿年到6亿年以前,古海变为陆地。到了大约1000多万年前的新生代新第三纪的末期全部露出水面,经过地壳的强烈变化,喜马拉雅山逐渐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它的高峰——珠穆朗玛峰仍在继续升高。每千年约升高70米。人类居住昀地球,不仅地壳在不断变化,而且各种生物也是变化发展的,并且永远处于不断的进化、变异之中。
③至于社会现象的运动和变化,比自然现象的变化就显得更加明显。人类社会五种形态有规律地依次更替,人们思想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不必细说了。
④总之,“一切皆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
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主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假如用以下文字作为选文的结束语,请说说这样处理的好处。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如果用“老眼光”看新事物,就会使自己的思想僵化,就有掉队的危险。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米树香香,糖树甜甜
乔娟
①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越来越怀念在真实泥土里生发出的无污染绿色蔬菜,在日月精华里慢慢长成的农家猪。当注水米、抛光米、含铬含铅米充斥市场,连吃碗米饭都成了奢望时,人就会变得越来越爱幻想:如果有那么一种树,来自自然来自山,不喂饲料不喂药,不结苹果不结梨,结出大米白又白。你会认为我在异想天开吗?且慢嘲笑,在地球的某一角,真有这样一种天然纯生专结大米的树。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着一种棕榈科植物,它并无美丽的身姿,开花也不好看,但超务实、超有爱:专门向人提供赖以生存的口粮——大米。不用费心想什么绕口的名字,就叫它米树好啦。
②米树终年常绿,10年就可长到20米,舒展开的叶子比双人伞还要大,足足有6米。当然,与宽叶相配的是它那直径足有8米的粗壮树干。长这么粗并不是单纯肥胖,人家粗,粗得务实,是专为大肚能容而生的。那胖胖的树干里含有丰富的淀粉,这种淀粉就是当地土著居民最重要的食物来源——西谷大米。你会问,明明是淀粉,怎么变成大米了呢?是这样:土著人把米树砍倒后,将树干锯成均匀的一段段,再把每个段落劈成两半儿,用竹制斧头把段落内的淀粉刮出来,放在水桶里用劲儿搅拌,待淀粉沉到桶底,撇去最上面的水,把沉淀好的淀粉晾干,就变成了洁白均匀晶莹剔透的颗粒物——西谷大米。用它做成的米饭,清香可口,软糯滑爽。
③大米好吃却不易得。米树20年的寿命注定了它的不平凡。它和我国南方的竹子一样,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死。它死后,不管活着时体内存有几百公斤淀粉,都会在死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段干瘪空虚的树干兀自挺立。所以在当地,米树开花是让人心慌的事,一定要抢在时间前面,抢在米树开花前收集淀粉。只要把握得好,一棵米树足足可以得到400斤西谷大米,很高产。
④有米树就应该有糖树,香香甜甜相伴永远。大自然超级给力!加拿大真有糖树。叫槭树,又叫糖槭树,是加拿大的标志和国花,堪称国宝,所以加拿大又叫“槭树之国”,加拿大的国旗、国徽图案上都有槭树叶子。这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树不仅外形美丽,还超有“内涵”,它为人们送来甜蜜。每到春天,工人们就在高达40米,寿命500年的糖槭树树干上打孔,孔内插上管子,这样,白色的树汁就会慢慢流到桶内。用这种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色泽亮黄,香甜如蜜。它的主要成分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
⑤我国独具慧眼,早在1958年,庐山种植园就引进了糖槭树,继而在湖北、辽宁、北京、南京、长沙等地引种成功。如果有朝一日再引进米树,吃着树上结出的大米,喝着树上流的蜜水,我们的生活就更完美了!(选自《知识窗》2014年第7期)文章第①段用生动的文字,从食品安全问题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分)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米树或糖树的三个突出特点。
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
下列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2分)
A.米树终年常绿,有10年的寿命,可长到20米高,舒展开的叶子可达6米宽,树干直径可达8米粗。 |
B.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的米树,每一棵都给人们提供足足400斤的西谷大米。 |
C.米树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死,所以在当地,一定要抢在米树开花时收集淀粉。 |
D.用“槭树之国”加拿大的槭树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