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
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 |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
今人研究中国古史,多有“传说时代”的观念,某学者说:“从现在的历史来看,只有到殷墟时代,才能算作进入了狭义的历史时代。”此处所谓“狭义的历史”是指“信史”。这位学者的意见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家的史学方法,请问这位学者以殷墟时代为“传说时代”与“信史”间之分野的理由何在?
A.因为中国文献中没有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故只有凭借殷墟甲骨文的出土,我们才能得知商以前的历史 |
B.中国的考古发现中最早文物出于殷墟,且历史研究的唯一根据是地下出土的文物,故中国的信史始自殷墟 |
C.虽然中国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但学者认为必须配合地下文物的出土,才能被证明为信史 |
D.中国文化渊源于殷商文化,在殷墟时代以前的历史多非中国文化,故不是中国史的一部分 |
“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坏的社会,我们也要认识,也要有所准备,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则一入社会,便现出手慌足乱的情状来。”上述材料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
A.五育教育理论 | B.平民教育理论 |
C.生活教育理论 | D.乡村教育理论 |
毛泽东曾说:“农民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他们)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中国当时正处于
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B.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
C.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郭沫若在1925年写了一篇题为《马克思进文庙》的小说。在交谈中,孔子发现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大同理想“不谋而合”,马克思也发现自己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与孔子“完全相同”;最后,马克思慨叹:“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一个老同志!” 由此可见,郭沫若认为
A.马克思与孔子思想具有相通性 | B.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救中国 |
C.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 D.宣传马克思主义应以孔子为旗号 |
1919年5月执教予北京大学的另类国学名师黄侃在《时报》撰文说: “余与蔡孑民(即蔡元培)志不同,道不合,然蔡去余亦泱不愿留,因环顾中国,除蔡孑民外,亦无能用余之人:”这是因为蔡孑民主张
A.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 | B.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
C.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 D.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