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墓室壁画
墓室壁画作为中国传统壁画的一种,一般绘于墓室的四壁、顶部以及甬道两侧。壁画内容多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情况,也有神灵百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日月星辰等图案装饰。墓室壁画的目的主要是说教和对亡者的纪念或者希望死者在冥间能过上好日子。它几乎不存在更多的装饰意义,对它的研究和学习,主要是针对它的形式美和造型手段。墓室壁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先秦两汉的灵魂观念、道家思想、神仙崇拜、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系统的丧葬观念和壁画图式系统。墓室壁画的出现要晚于地表建筑壁画,其绘画风格和形象状态都多多少少受到了宫殿或庙堂壁画的影响。墓室壁画初始于战国时期,汉代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并走向完善,有明显的走向脉络。
汉代的墓葬壁画,大致分为西汉前期的初始阶段、西汉中后期的成熟阶段以及东汉时期的丰富阶段。西汉前期墓室壁画初步具备了描绘仙界天堂的要素,壁画形象在构图、造型以及色彩处理上突出装饰风格,山峦、云气、植物的处理趋于符号化、图案化。西汉中后期的墓室壁画逐步成熟、定型,以表现仙界天堂、历史故事等内容为主。其技法是在涂有白粉的墓砖上先用墨线勾画轮廓,再用朱、紫、绿、黄、黑、赭石等颜色设色,然后勾勒局部形象。河南烧沟61号西汉墓的壁画很有代表性,采用壁画、透雕、彩绘等多种手法。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进一步丰富并延续发展,壁画内容及题材更加广阔。洛阳地区依然是这个时期墓室壁画的创作中心,墓室壁画的绘画水平都远高于其他地区,代表着这一时期的主流风格。
唐代的墓室壁画,大多集中于陕西省,西安是唐朝多代皇室贵族墓葬集中地。永泰公主李仙蕙的墓室壁画是最为精彩的作品之一,所绘人物神态安详,生动传神,艺术水准较高,绘者有可能是专为皇室服务的专职画家。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 《狩猎图》构图别致,场景显赫。壁画中城墙、阙门的画法已初步具备了掌握透视的能力,运用十几种颜色浓重设色,画面色泽鲜明。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以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的“院体画”与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讲求笔墨情趣,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缔造的“文人画”分庭抗礼,基本形成了中国画坛两条不同风格的卷轴画道路。这一时期比较重视卷轴画,不重视壁画。东北地区的墓中就发现有卷轴画随葬的。从总体风格上,此时的墓室壁画看重写实,用线比较粗糙,制作不精。
元代的墓室壁画随时代画风的变化而变化,花鸟山水以水墨画的技法被引入墓室中,成了元墓壁画最具有时代特点的表现形式,呈现出简淡野逸的审美品格。蒙古贵族墓一方面吸收汉地壁画的题材内容,同时又描绘骑从狩猎等塞外风俗民情。山西金墓中还常见用散乐杂剧砖雕作为装饰,与壁画杂剧表演画面具有相同的用意,反映了元杂剧在民间的流行程度。
明清两代由于葬俗葬制的演变,壁画墓的数量急剧减少,壁画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段虽然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继承,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在壁画中也得到相应的反映,但画手主要是地方民间工匠,壁画图像和表现手法偏离时代艺术的主流,壁画的艺术水平也大不如前。题材内容的民俗化和艺术表现的民间化倾向明显,“艺术在民间”则做了墓室壁画的谢幕词。
关于“墓室壁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墓室壁画是我国传统壁画的一种,主要内容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根本目的是对亡者的纪念或期望。
B.墓室壁画的形式美和造型手段是人们研究和学习的主要对象,其图案内容不存在任何装饰意义和价值。
C.墓室壁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先秦两汉的灵魂观念、神仙崇拜等丧葬观念影响,形成了壁画图式系统。
D.墓室壁画的绘画风格和形象状态均受到某些地表建筑壁画的影响,题材内容不断变化,发展方向明显。

下列表达不属于墓室壁画技法的一项是(  )

A.在形象的构图、造型以及色彩处理上突出装饰风格,在处理山峦、云气、植物时趋于符号化、图案化。
B.在涂有白粉的砖上先用墨线勾画轮廓,再用多种颜色设色,然后勾勒局部形象,综合运用壁画、透雕、彩绘等手法。
C.将初步掌握的透视能力的画法运用到描绘城墙、阙门上,运用色彩丰富的颜色浓重设色,使画面色泽鲜明。
D.取材于自然界中的花鸟山水,作画时运用水墨画技法,重视形神兼备,在审美品格上呈现简淡野逸的特点。

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两汉时期的墓室壁画得到丰富并延续发展,洛阳地区一直是创作中心,绘画水平代表着此时期的主流风格。
B.唐代的墓室壁画大多云集于西安一带,专职画家所描绘的场景壮观、人物生动传神,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C.宋代的墓室壁画总体风格以写实为主,线条不够细腻,制作不够精良,这是由当时的社会不重视壁画造成的。
D.明清墓室壁画虽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但画手、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明显倾向民间,最终消失在民间。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夜白发的奥秘
各国文化传说中都有一夜白发的故事,一夜白发现象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也引起了医学家的兴趣,医学文献中关于人头发急速变白的描述层出不穷。
毛发生长靠毛根基质中的上皮细胞不停地分裂发育,然后经历程序性地死亡,其死亡细胞最后构成毛发的基本结构,一层一层地推出毛囊,形成毛发。因此,我们看到的毛发都是由死细胞构成的。毛发的色素是结合在毛发皮质中的角蛋白上的,外面有多层表皮细胞保护,短时间内脱色是很困难的,除非是强烈的物理化学作用,比如日光曝晒或者强氧化剂可以漂白头发,人体内分泌的改变而直接改变了本身着了色的头发是不太可能的。
在历史上有不少被证伪的理论,20世纪初,有人提出头发髓质中有一种噬色素细胞,会沿着头发走,边走边把头发中的色素给吃了,所以主人就一夜白发。这一理论现在完全可以被否定。此前在19世纪中期,有人提出头发中气泡增多,导致了头发更多地反射光线,故而形成瞬间白发的假相,这一理论现在也得不到证实。
有的人一夜白发可能是源于染色剂。在20世纪以前,由于缺乏对头发的了解,染发剂只起暂时作用,多用植物色素附着在头发的表面,以改变形象。这种染色剂效果很差,在潮湿的天气中,或者人大量出汗时,会很快被洗掉,显示出原来的颜色,从而造成了一夜白发的假象。
另一个引起急性白发的常见原因是疾病,主要包括两种疾病,斑秃与白癜风。Ephraim在1959年报道的病例就是白癜风,患者在工伤事故后急剧白发,一年半以后在身体其它部位发现白癜风病灶,证实了该病人的白癜风病症最先出现在头皮上,造成了急性白发的结果。白癜风损伤的是黑色素细胞,要么功能失常,要么黑色素细胞死亡,从而伤及毛囊外的皮肤。临床上见到的是皮肤上大块的白斑,由于失去色素的保护作用,造成皮肤对阳光高度敏感。
斑秃俗称鬼剃头,相对白癜风对色素细胞的攻击来说,斑秃只伤及毛囊,对角质细胞功能存在一定影响。但在斑秃中,存在着一种弥散性,它只攻击能产生色素的毛囊,导致患者大量掉黑发,而白发得以保留。如果患者此前就有了一小半白发,然后突发弥散性斑秃,黑发掉一大堆,其结果不言而喻,就是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斑秃可以自愈,毛囊再次激活,不过长出新的头发都是白发,因此,这种突发性白发就不可逆转,患者往往印象深刻,一夜白发的故事就会传开。
白癜风与斑秃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色素细胞与毛囊受到免疫攻击的结果,也都能由情感创伤与抑郁引发,因此,历史中部分人一夜白发的故事应当是当事人产生此类疾病的结果。其中大部分人可能都是在数周乃至数月才造成白发的效果,尤其是白癜风,起码要三四个月以上,才会出现效果,越短时间内发生的,越有可能是斑秃造成的。弥散性的斑秃选择性地攻击黑发,可以造成一夜白发的效果。
一夜白发是一种罕见现象,对旁观者与当事人都会造成震撼性的效果,相关故事容易被记录与传播,还会因为此种震撼而对事实有所夸张,但其背后是有医学及社会原因的,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严格意义上的一夜白发,不过大多数故事都可能是跨度为数周乃至于数月才发生的。医生针对此类现象,当寻求背后的医学原因,而不轻易视为无稽之谈而误诊误治,避免胡乱质疑别人诚信而进一步给人造成情感创伤。
(选自《科学网》,有删改)
从原文看,下列对毛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发的生长依靠毛根基质中的上皮细胞不停地分裂发育。
B.毛发的基本结构是由经历程序性地死亡的上皮细胞构成。
C.毛发的色素是结合在毛发皮质中的角蛋白上的,外面有多层表皮细胞保护。
D.毛发脱落后,毛囊再次激活,长出新的头发都是白发。

下列对“一夜白发”的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少的一夜白发可能是源于染色剂,在20世纪以前,不少人借染发剂造成一夜白发现象,这引起了人们对一夜白发的误会。
B.毛发短时间内脱色是很困难的,除非用强烈的物理化学作用漂白头发。人体内分泌的改变而直接改变了本身着了色的头发是绝对不可能的。
C.一夜白发是一种罕见现象,由于其震撼性的效果,人们往往会将可能是跨度为数周乃至数月才发生的现象加以夸张,一般不会出现严格意义上的一夜白发。
D.头发中气泡增多,头发更多地反射光线,可以形成瞬间白发的假相;头发髓质中一种噬色素细胞,把头发中的色素给吃了,也会造成一夜白发。

“医生针对此类现象,当寻求背后的医学原因,而不轻易视为无稽之谈而误诊误治,避免胡乱质疑别人诚信而进一步给人造成情感创伤。”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一夜白发的背后往往是有其他医学原因的,医生不要随意否定,而应当持科学的态度去认真地对待。
B.各国文化传说中都有一夜白发的故事,医学文献中关于这种现象的描述也很多,因此容易造成医生误诊。
C.前人提出的不少理论,有的被否认,有的还没有得到证实,医生应对此认真探究,以防误诊误治,或伤害他人情感。
D.医生应寻求一夜白发的医学原因,特别是它背后的社会原因,避免胡乱质疑别人诚信而给别人造成情感伤害。

请概括说明“一夜白发的奥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年知乡愁
像一缕风跟随一片云,像一脉溪流怀抱一座山川,像一把稻谷眷恋腥香的泥土,像一杯烈酒缠绵一副心肠,像一挂鞭炮喜庆一个节日,年被一副副吉祥的春联拉出来,在时间醇厚的地窖中发酵成一坛坛芬芳的美酒。在游子缺席的盛宴上,每一抹清瘦的云都是忧郁的,每一双筷子都是木讷的,每一缕炊烟都是惆怅的,每一个酒杯都是失重的。
高高挂在屋顶上空的大红灯笼是一双深情的双眸,在时空高处守望远走他乡的游子,清点他们挂在脸上的清澈泪水。一副副对联红光满面,幸福地偎依在门框上,那些浓缩希望和祝福的汉字,浑身散发着年意味深长的光芒。母亲斜靠在黄昏巷口的一棵老树上,望断天涯……年关将近,口袋里的车票像一面风帆,汹涌在胸口的思念载着乡愁这沉沉的航船,在夜幕下披着月色划呀划,驶向梦境深处。分别只是割断空间距离的河,决不是割断心灵相约的刀。思乡的泪水被风干成一粒闪着银花的盐,挥手之间的深情一瞥在心灵与故乡的时空间划下一道厚实的孤线,像一座桥,一头连着家园,一头接通乡愁。飘过故乡上空的每一朵云,落在原野上的每一片雪花,覆盖回家之路的每层厚霜,都蓄着有股乡愁。
覆盖家园的大雪迟早会化去,给游子腾出归心似箭的路径;封锁河流的冰凌也必将散开,为乡愁让出足够通畅的河道;每一个白天,每一个黑夜,高高在上的灯笼不肯合眼,就连在家门口奔跑的牲畜也期待着久别重逢的欣喜。
节日只是披在故乡身上的一件朴素古典外衣,而情感的所在和连通才是我们行走人生的全部魂魄所在。一个人出生在一个地方是一种命运,而一个人给自己的故乡带来荣耀是一种幸福。你可以忘掉自己在尘世中博得的风光,但不可以忘记故乡的水土赐予你的思想。年,不仅仅是一种时间图腾,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象征,它是时间让我们伸向故乡的一双蕴含巨大力量的温暖手掌,拉近了我们与故乡的心灵距离,这手掌就像母亲推进土炕里的一堆炭火,驱散我们漂泊的疲惫,温暖我们一生。年,像一根时间发出的射线,以故乡为圆点,拉长我们的思念,年知乡愁,就让这一串串激情的鞭炮引燃我们积蓄很久的眷恋,就让这一朵朵忧伤的白云,以雾的形式,雪的形式,大气的形式降落在故乡的脊梁上,深入故乡的腹内,把乡愁的种子扎在她宽广、仁慈、博大的胸怀,长成一株大树,生生息息,无论外界的风云有多繁华耀眼,因为年的熏陶,脚趾如根,今生今世,再也不肯分开。一天天一年年都会过去,旧的去新的来,意义却不同。或许,年就是乡愁的壳啊,乡愁就是年的魂。
有了年,游子就有了一种对岁月的浣洗,就有了一种从容而又绵长的呼吸,就有了从容而又幸福的欢笑。
(选自《思维与智慧》2007年第8期)
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文章中的画线句。
如何理解“年就是乡愁的壳啊,乡愁就是年的魂”?
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长白山秋色
熊召政
一入山门,便感到飕飕的凉意,同行的人有的已穿上了租来的羽绒服。此时尚值九月中旬,在江南,秋老虎尚如木马病毒,在烟林横陈的田野上蔓延。侧耳,似乎还能听见叶子们在暑气中的喘息声。但斯时的长白山,绿色已经收敛。高纬度的秋风,在茂密的森林中吹奏出动听的箫鼓声。
虽然,儿时我就知道长白山、天池、白桦、金达莱等圣洁的词汇,它们同长白山一起嵌入我的记忆。但希望亲近它,朝拜它,在它的苔原上徜徉,在它的温泉中濯足,却是近两年的冲动。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产生了兴趣.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我七次来到东北,目的是了解这一地区数千年来各民族之间的爱恨情仇,了解他们是怎样从隔膜走向理解,从分裂走向融合的。我驱车两万余里,看了很多已经消失了的城市,已经生长着茂密庄稼的战场,沿途阅人无数,阅景无数。在那里,我知道牡丹江的名字与花有关,在女真语中,牡丹即弯弯曲曲的意思。宁古塔也与塔无关,它的意思是六个人居住的地方。在那里,我还知道,长白山是东北许多少数民族的圣山。它的地位,犹如佛教徒的灵鹫山,穆斯林的麦加。它对应的,是人的心灵,人不可亵渎的神性的一面。
因此,长白山就成了我不得不去的地方。
长白山最好的季节是九月下旬,经霜的林叶一片灿烂。南方称这种景色叫秋山红叶,东北叫五花山。因为时间的安排,我早来了一个星期。昨夜,陪同的朋友告诉我,因为今年气候偏暖,五花山可能看不成了。秋的气息虽然有了,但霜娥尚未展开她七彩的裙裾。我虽然觉得遗憾,但还是能够接受。朝拜圣山,岂能一次就能看清它的恢宏与热烈?
  车子盘旋而上,在两山夹峙之中,长白山渐渐升高了我的眼界,青灰色的火山熔岩,壁立千仞,一屏一屏回环推进。仿佛是重重帷幕——那帷幕的后头,应该是秋之交响诗的演出吧?我期待着,甚至想伸手去拉开帷幕,看看这座圣山秋意表演的舞台。
  遐想才起,不用我伸手,帷幕突然开启,但见眼前景色,刷地一下全变了。仿佛有人调了一大桶七彩的颜料,一挥手泼向了千崖万壑。
  饕餮秋色,本是赏心乐事。自翡翠而清汵,自清汵而灿烂,自灿烂而热烈,自热烈而萧瑟。秋的过程,演绎的是大自然最为丰富饱满的一程。
  眼前的峰峦沟壑,应该就是我盼望的五花山了。路边一位老人说,昨天山中,尚是一片葱绿,皆因晚上下了一场雨,所有的阔叶与针叶,便都在梦乡里改变了颜色。
  一叶知秋,这是古人赏山的心得,而一夜知秋,则是长白山奇特的魔术了。
  站在海拔两千米的天池飞瀑之下,眺望四周,但见眼前的岳桦林,苍白的树干,如同敷了一层月光,杆枝上的叶,绿中泛黄,黄中透红,红中略略又含蕴着紫。更高处的苔原,大片大片的红,如熨过的霞光,如凝固的火焰,偶尔的杂色斑斓,给那轰轰烈烈的红,掺进一些异质的霜情。
  在中国的大地上,秋有着许多风格迥异的模特儿。黄山的秋与烟云相伴,红之深浅,绿之苍嫩,都在营造着寓言里的玄境;峨眉山的秋总是在雨雾中氤氲,展现着它的秋意与恋人般的眼神。而长白山,在秋的T台上,也许是步履最为飘忽的一个了。它不仅让你一天经历四季,更让你在倏忽变幻的季节中,感受浓烈而浪漫的自然神话。
我突然悟到,为什么长白山是东北少数民族的圣山。因为所有的民族,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神话,而长白山,是产生神话的地方。
从第五段开始到结尾,作者正面写出游的见闻。从整体上看,这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站在海拔两千米的天池飞瀑之下,眺望四周”,所见之景有着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写“黄山的秋”和“峨眉山的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说“长白山是东北许多少数民族的圣山”?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般说来,动物的体形越大,它的新陈代谢越慢,寿命就越长,反之亦然。大自然如何赋予每种生物不同的新陈代谢速度呢?为什么有些动物注定比其他一些动物短命呢?澳大利亚的比较生理学家赫伯特和艾尔斯或许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认为,那层只有百分之一厘米厚、将细胞内物质包裹起来的膜——细胞膜的成分决定了一切。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组成,而脂质是由脂肪酸和甘油两种物质反应形成的。这些脂质疏水性尾部彼此靠在一起,纵向排列,形成了一个阻止水通过的油性密封带。据说,我们每个人身体里的细胞膜足以铺满75个足球场。艾尔斯认为,由于细胞膜形成一个个独立结构,是生命的屏障,所有的物质都必须经过细胞膜才能进入到细胞内部,而各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速度正是新陈代射的基础。因此,细胞膜是调节新陈代谢水平的最佳场所。
细胞膜中脂肪酸种类差异很大。根据对不同动物细胞膜组成成分的研究,赫伯特发现脂肪酸越是趋于饱和,动物的新陈代谢速度就越慢,而脂肪酸越是趋于不饱和,动物的新陈代谢速度就越快。
大象的细胞膜只有O.2%的不饱和脂肪酸,而老鼠的新陈代谢速度比大象快35倍,它的细胞膜里含有2O%的不饱和脂肪酸。鸟类也是如此,其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与其新陈代谢速度几乎成线性相关。爬行类和两栖类也符合这一模型,它们由高度和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与其动作缓慢和冷血的特性相符。
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高,动物的寿命就越短。因为那些使膜具有良好流动性和渗透性的不饱和脂肪酸极易受到自由基氧分子攻击,其结果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比那些更为饱和的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恶化和衰老得快。在自由基的攻击下,不饱和脂肪酸会被氧化,同时释放出两种讨厌的化学物质,进一步破坏DNA和蛋白质。
这方面的证据已由西班牙科学家通过相关的膳食实验得出,研究人员将老鼠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提高30%后发现,细胞膜和蛋白质的受损程度提高了50%。这种细胞膜氧化理论或许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何限制热量摄入能够延长寿命,以及为什么鸟类会比和它体形相似的某些哺乳类动物长寿等疑问。
赫伯特和艾尔斯的观点,对生命长短、动物进化等问题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下列关于“细胞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胞膜把细胞内物质包裹起来,形成独立结构,筑起生命的屏障。
B.细胞膜是脂质疏水性尾部交织成的一个阻止水通过的油性密封带。
C.细胞膜非常薄,而每个人体内细胞膜平铺起来的面积却又相当大。
D.细胞膜的成分不同,导致动物新陈代谢速度不同,寿命长短不一。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细胞膜的成分决定了外界物质能否进入细胞以及渗透的速度,所以说细胞膜是调节新陈代谢的最佳场所。
B.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细胞膜由高度饱和脂肪酸组成,它们的新陈代谢速度缓慢,动作也比较缓慢,多有冷血特征。
C.赫伯特和艾尔斯的观点,完全能解答关于生命长短的疑问,并对动物进化等问题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D.科学家通过控制老鼠的膳食,观察细胞膜和蛋白质受损与其不饱和脂肪酸的关系,验证了细胞膜氧化理论。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饱和脂肪酸极易受到自由基氧分子的攻击而氧化,只要清除自由基氧分子就能彻底遏止细胞的衰老。
B.动物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含量与其新陈代谢速度几乎成正比,与其寿命长短成反比。
C.大象长寿的原因,是它们细胞膜流动性、渗透性差,细胞膜中饱和脂肪酸使其新陈代谢速度缓慢。
D.限制热量摄入能够保护动物自身细胞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不被氧化,从而延长动物寿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先生
钱理群
王瑶先生在建国后长期执教于北大中文系,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对中古文学史的研究,他最著名的著作是《中古文学史论》,据有关专家说,可能到现在中古文学史的有关研究还很少有超越他的著作;他另外一个最大的贡献是在建国以后,第一个写《新文学史稿》,是我们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所以有非常巨大的影响。
1987年,王瑶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题为《自我介绍》这样一篇短文:“在校时诸多平平,鲜为人知。惟斯时曾两系囹圄,又一度主编《清华周刊》,或能为睽违已久之学友所忆及。多年来皆以教书为业,乏善可述,今乃忝任北京大学教席。迩来垂垂老矣,华发满颠,齿转黄黑,颇符‘颠倒黑白’之讥;而浓茗时啜,烟斗常衔,亦谙‘水深火热’之味。惟乡音未改,出语多谐,时乘单车横冲直撞,似犹未失故态耳。”
“出语多谐”,是王瑶先生最为特别的语言表达方式。先生著作里的语言,和他日常生活中谈话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有很大的差异。先生著作的语言是标准的学术语言,严谨而简洁;但在日常谈话中,他确实“出语多谐”。鲁迅先生喜欢给人起绰号,入木三分,到了刻毒的地步,王瑶先生也是这样,假如私下讨论一个人,或一类人,他会用一句话概括,概括得也是入木三分,让人终生难忘。我举个例子:他说我们学者中有一类,与其说是学者,不如说是社会活动家,是“社会活动家型的学者”。我们今天就到处遇到这样的社会活动家型的学者,他或者根本没有学问,但极善公关,或者也有点学问,开始阶段还下了点工夫,取得一定成绩,然后就通过社会公关极力推销自己的产品,以取得最大报酬,得到最大限度的好处,包括政治和物质的好处,通常情况下,还要超值。而他们一旦掌握权力那就很可怕,他会充分利用现有的体制,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拉帮结派,“武大郎开店”,压制才华高于自己的同辈或年轻人,有的就成了学霸。——可以说,王瑶先生的概括是击中了某类人,以及我们的教育体制的要害的。
王先生还把一些学者称为“二道贩子”,即向外国人贩卖中国货,又向中国人贩卖外国货。他并没有真学问,无论对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都并无真知,深知,一知半解,抓住一些皮毛,就到处炫耀,糊弄,他的学问全在一个“贩”字。——这话说得非常刻毒,却也击中要害。王瑶先生在八十年代就看出了贩卖学术,即学术商业化的倾向,这样的眼光不能不让人折服。我现在在观察当下中国学术界与教育界时,常常要想起王瑶先生取的这样两个绰号,我觉得这都可以称得上某些学者类型的经典性概括。
王瑶先生还有一段话也让我不能忘怀。有一天王瑶先生找到我,他说,我现在面临两难选择:我现在年纪已经大了,要是继续努力,发挥余热,不过是“垂死挣扎”;要是什么也不做,那就是“坐以待毙”,你说我该怎么办?他最后的选择是:“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我当时听了以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也反过来问自己:我是不是也面临着这样的两难,虽然我年纪比王先生轻。这是一个人类共同的生命命题:所有的人,都有同一个“死亡”在等待你,这是毫无例外,不可选择的;但由生到死的路途,却有“有为”(“垂死挣扎”)与“无为”(“坐以待毙”)两种选择。这背后是有一个人生哲理的,即人生意义和价值不在于结局,而在于过程。在“挣扎”的过程中,“有”所“为”,爆发出生命的火花,哪怕是只有一个瞬间,也会带来美感,就有了某种价值;如果选择“无为”,什么也不干,这样的生命就没有一点光彩,就真的“坐以待毙”了。这里有很深的哲理,但王瑶先生用一种玩笑式的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具有很大的冲击力。
(节选自《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先生以及我们那个时代所受的教育》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中古文学史论》是王瑶先生最为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到现在中古文学
史的有关研究还没有产生超越他的著作。
B.王瑶先生著作里的语言,是标准的学术语言,严谨而简洁,与他日常生
活中谈话的语言存在很大差异。
C.王瑶先生用“武大郎开店”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一旦掌握权力就会充分利用
现有体制,压制才华高于自己的同辈或年轻人的某类人。
D.作者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手法,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他的

个性与人格魅力。
E.王瑶先生在评价某些人事时,具有入木三分、不乏刻毒的鲁迅式的风格,
那些精准的概括不但常常击中某类人或教育体制的要害,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2)本文第二段王瑶先生的《自我介绍》中,“颠倒黑白”与“水深火热”分别是什么含义?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3)本文通过哪几方面来表现王瑶先生的“出语多谐”?
(4)王瑶先生所说的“垂死挣扎”和“坐以待毙”的选择背后,蕴含着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你是否认同王瑶先生的选择?请谈谈你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