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5年,英国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叫“珍妮机”的纺纱机。人们之所以把“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 )。
A.推动了机器制造业的出现 |
B.极大地提高了纺织品的产量 |
C.引发了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 |
D.宣告了工业动力时代的到来 |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1894年 |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1903年 |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1913年 |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推动中国近代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 |
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
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
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民族危机的困境 |
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
C.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
D.文学革命的影响 |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人文主义 | B.民族主义 |
C.天赋人权说 | D.三权分立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