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新事物脱颖而出,语言作为日常交际的工具,也会相应地产生新词语来表达这些新事物。
B.“两会”期间,就百姓关注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热点问题,记者们辛勤釆访,及时报道,心劳日拙,受到广泛好评。
C.一位老科学家指出,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人太急于求成,沉不下心来坐冷板凳,这样很难取得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D.贝多芬晚年听力衰退,对外界的一切充耳不闻,但是,他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忍受住强烈的苦痛,给世界创造了欢乐。
科目 语文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关联词语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这次羽毛球邀请赛在新建的贺家山体育馆举行,参赛选手通过小组赛和复赛、决赛的激烈角逐,最后张碧江、邓丹捷分别获得了冠亚军。
B.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可让病人得到更多心理安慰,也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
C. 由于规划周密、准备充分,去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成为奥运会中历届参赛国最多、开幕式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好评如潮。
D. 在中国,尽管把恐龙化石当做"龙骨"并作为一味中药已有很长历史了,但从科学角度对之进行发现和研究,则是从20世纪才开始的事。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②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③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

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B. 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C. 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D. 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B. 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 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 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
B. "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C. 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D. 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下面各句的句式分类正确的的一项是()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③为仲卿母所遣
④渐见愁煎破⑤而又何羡乎⑥其制稍异于前⑦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⑧客有吹洞箫者⑨恐年岁之不吾与⑩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A.①⑦/②⑥/③④/⑤⑨/⑧/⑩ B.①⑦/②③/④⑨/⑤⑩/⑥/⑧
C.①⑧/②⑥/③⑤/④⑦/⑨/⑩ D.①⑦/②③/④/⑤⑩/⑥⑧/⑨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③往往而是④扣舷而歌之
⑤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⑥汝初闻吾言,而亦无词相答⑦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余扃牖而居⑨某所,而母立于兹⑩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A.①⑥/②⑤/③⑧/④⑦⑩/⑨ B.①⑤/②⑥/③④⑧/⑦⑩/⑨
C.①⑤/②⑥⑦/③⑧/④⑩/⑨ D.①⑥/②⑦/③④⑧/④⑩/⑨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 六王毕 (完结、灭亡)② 弃置逦迤(优美的样子)③ 族秦者(灭族、杀尽)
B.① 苏子愀然(忧郁的样子) ② 泣孤舟之嫠妇 (中年妇女)
③ 知不可乎骤得(屡屡得到。骤,屡次。)
C.①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明亮洞彻的样子)② 迨诸父异爨(另起炉灶,指分家。)
③ 吾妻来归(女子嫁到男家)
D.① 独不忍独善其身(只顾自己、苟且偷生)

②日月忽其不淹兮(湮没)③ 催藏马悲哀 (摧折心肝)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