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持续,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我国人口发展快速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得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老龄化就提前到来,可以说是“未富先老”。
材料二 近年来,“民工荒”的惊呼之声占据了媒体的大幅版面,有媒体报道:在一些城市,企业出6 000元月薪竟招不齐技工,16万元年薪难聘高级技师。
材料三 下图为1995年我国人口金字塔图。

(1)从材料三看出,我国人口增长有三个明显的低谷,A低谷对应的时段是_______________。   B低谷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4分)
(2)材料一中提及的“后人口转变时期”是指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__”模式,该时期人口增长的特点是________。“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是指实现了人口________的下降。(9分)
(3)结合材料二分析技工短缺的主要原因。应采取什么措施改变这种局面?(8分)
(4)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通过研究我国人口发展现状,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观点一是继续实施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鼓励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观点二则认为应适度放宽人口政策,一对夫妇可生两个孩子。你同意哪个观点?试说明理由。(7分)

科目 地理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示意的水循环类型为。根据图中②、③两处的地貌类型,任选一处指出其地貌类型名称,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 由于人口增长,图中①、④两处的森林被日益扩大的耕地所取代,这一现象将对当地河流的水文状况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体现出地理环境的什么基本特征。
(3)煤矿透水事故是指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裂隙、断层、塌陷区等各种通道无法控制地涌入矿井工作面,造成作业人员伤亡或矿井财产损失的水灾事故。 若图中甲、乙两处为地下采煤矿区,请写出易发生透水事故的地区,并说明原因。
(4) 若图中丙、丁两地是地震高发区,根据自然灾害的关联性特点,分别写出⑤、⑥两地极易诱发的自然灾害。

甲图为12月22日南半球某地旗杆影子轨迹示意图。a、b、c、d表示不同时刻的影长。b、d影长为一天中的最大值;a与b、a与d两线间的夹角都是112°30′;a与c之间的夹角为45°;虚曲线为杆影端点的轨迹;该旗帜一年四季总是随风飘向东南。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a处的影子方向为方,c处地方时为时。
(2)b为该地 _________(晨或昏)线通过时的杆影,该日当地日出时间为 _______ (地方)时。
(3)指出当地盛行风向所受的作用力,并在下图中绘出盛行风向。
作用力:

(4)乙图是12月22日旗杆影长和该日太阳高度示意图,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曲线表示的是一日内太阳高度的变化,②曲线表示的是一日内杆影长度的变化
B.④点的杆影特别长
C.③点的杆影方向指向东北
D.正午太阳高度小于83.5°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 五一期间,英才学校组织师生进行攀登玉峰活动,欲从A点沿游览步道到达D点,请你从甲、乙两条线路中任选其中一条,说明其主要利弊。
(2)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计划在图示区域开发竹排漂流揽胜项目。设计有两套方案,一套是AC段,一套是AB段。如果你来选择,该选择那套方案,并说明选择理由。
(3)有关部门计划建设一条从丙地沿直线到达D处的登山索道,并在丙地附近兴建旅游度假村。请计算索道线路的水平直线距离,并说明丙地兴建旅游度假村的有利地形条件。

缅甸西南临印度洋,东北靠中国,在中部地带种植小麦、棉花,南部及三角洲地区种植水稻和黄麻。图A为缅甸部分区域示意图,图B为图A中①②两地的气温和降水量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说出②地的河流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
(2)简述缅甸①②两地农业发展差异的原因。
(3)试分析影响图中输油管线建设的因素。

读我国华北某城市示意图(①居住区,②商业区,③工业区,④文化区),右图为甲丙沿线居住人口密度分布状况。据图回答问题。

(1)分析影响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4分)
(2)推断右图中地租水平最高的地段,说明判定依据。
(3)近年来,房地产商逐渐向城市东北的丙地周围发展,简要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