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在《焚书》一书中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李贽的这一思想
| A.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
| B.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
| C.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
|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和要求 |
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某条约第十款规定:“上谕以诸国人民遇害被虐各城镇……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该规定反映出
| A.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
| B.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 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 D.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
| C.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 D.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
“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这表明黄宗羲
| A.反对实行君主制度 | B.指出了废除宰相的弊端 |
| C.认为君主不能世袭 | D.强调宰相职位应该世袭 |
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
|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
|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
|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
| 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
鲁武公九年,鲁武公带着大儿子姬括、小儿子姬戏到镐京去朝拜周宣王。周宣王很喜欢小儿子姬戏,就要鲁武公立姬戏为嗣君,做鲁武公的接班人。结果鲁武公按周宣王命令立姬戏为嗣君,即鲁懿公。材料反映出
| A.当时宗法制已很难得到实行 |
| B.统治者个人好恶是西周时期立嗣君的主要标准 |
| C.周宣王在诸侯王中的威信将会更高 |
| D.姬括会成为当时鲁国的小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