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政治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选官制度变革对政治建设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袭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魏源《魏源集》
(1)分析材料一中宋、明“尽变其辙”的含义及其意义。
材料二 这个制度(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废除的直接动因是认为这套制度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但科举制被废除以后,清政府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新的精英选拔制度来代替它。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也与此相关。……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
材料三 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科举制)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
——钱穆《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
(2)科举制废除的动因是什么?试结合材料二、三谈谈科举制的废除在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政治制度的建设有何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以天下为己任”。鉴于历年水旱灾害严重影响群众生活,他从2 1岁起就开始留意“水法”,对农田水利不断“周咨博访”。在科学上他虽有多方面成就,如在北京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1606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但他主要是以农业科学来贯穿一切,以此达到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的目的。他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验,开辟水田,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想将之推行,藉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明末农民起义威胁着明朝的生存,徐光启片面地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稳定人民生活,他所撰写的《农政全书》特别重视“荒政”。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对科技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重视“荒政”的原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失败,德国失去了1/8国土和1/10人口,战后又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和巨额战争赔款。但德国军国主义分子并不承认自己是战争失败者(国家未被占领,社会结构未被破坏,军队也是完整地从他国撤回的),不甘心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制裁,德国社会上下充满对战胜国的不满情绪和仇恨心理。当时,英国张伯伦政府考虑让东欧满足德国的部分领土要求,划东欧为德国势力范围,鼓励德国东进。1938年,英、法与德、意签署《慕尼黑协定》,决定把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划给德国。西方大国想以此“祸水东引”,幻想德国进攻社会主义苏联,他们好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据汤重南《一战后的德国与今天的日本》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后至二战前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
(2)根据材料分析德国能突破凡尔赛体系束缚的原因。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877年,马建忠在欧洲留学时写道,“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而知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陈虬也曾指出,“泰西富强之道,在有议院以通上下之情,而他皆所末”。1884年,郑观应游历南洋时也在日记中写道:“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等,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杆格,难臻富强。”
——李建新等《中国近代的议会与宪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建忠等人发表上述言论的国内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建忠等人对西方的认识并分析其影响。

(1 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于而立之年暴亡,因其绝嗣而采取变通办法选择其堂弟继位,是为世宗(年号嘉靖)。在世宗登基后,出现了“大礼议”。争论的结果是以杨廷和等旧臣的失败而告终,世宗趁势清除旧臣势力,确立了与张璁、桂萼等“大礼新贵”的政治互信,重建了嘉靖政坛新的人事格局。世宗以孝宗之侄的身份君临天下,宣告了孝宗帝系的彻底断裂。由此,一方面,世宗完全可以不因父死子继而对孝宗诸帝的因循败政再三回护,使世宗君臣对孝宗统治的理智反思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世宗以特有的自信赢得了大礼之争,清除了自恃“拥立”之功的杨廷和集团,疏远了慈寿皇太后,拥有了政治主动权,具有了极大的自信和革新的勇气。
材料二英宗即位诏书所列宣德弊政为40条,景泰帝所列正统33条(即景泰帝列举了明英宗的3 3条弊政。下述均为列举前代弊政条数),英宗所列景泰34条,宪宗所列天顺43条,孝宗所列成化44条,武宗所列弘治44条,世宗所列正德80条,穆宗所列嘉靖29条,神宗所列隆庆43条,光宗、熹宗所列万历73条。由此可以看出嘉靖改革的效果。
——以上材料据田澍《嘉靖革新的历史定位》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析嘉靖改革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嘉靖统治时期的状况,并据此简评嘉靖改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18世纪中期的英国农村图2 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工厂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英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