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九十九分的苦恼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珑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寓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近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的妈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1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分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了94分95分回来,她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八十几分,于是就有引发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妈妈拿出来数落一顿。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马上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拿我没办法,但她妈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
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辩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即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等等。怎么办好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做作业。
皇天不负有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冲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了。
果然带回来一个99分。
我大喜。待她妈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暗示孩子把考卷奉上。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有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那最后1分!”我大为震惊,本想顶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有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
“这不可能。”
“那就是第二种可能:我笨。”
“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
“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得眼花;拣了半天,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女儿捂着嘴巴笑。她妈妈也忍不住笑了。理清文章思路,把下面概括各部分内容的几句话分别填入相应的方框内 (只填序号)
A.妈妈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 | B.父母对女儿寄寓了很高的期望 |
C.矛盾暂时得到化解 | D.99分所引起的风波 |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和 文中画线部分一连用了五个“比”字,目的是突出母亲对女儿 很高。
(A、渴望B、期望 C、盼望)面对99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请选择正确的选项。
孩子苦恼的是:_________ 她妈妈苦恼的是:__________ “我”苦恼的是:____________
(A、不被妈妈理解,总受指责。B、女儿不争气,达不到自己的要求。C、女儿受委屈,自己左右为难。)下面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 |
B.矛盾没有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有苦恼。 |
C.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涩的笑。 |
D.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 |
作者写这篇文章有其深刻的用意,下面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不能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惟一标准。 |
B.针对应试教育的社会弊端,说明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 |
C.家长要对孩子不切实际地苛求,要虐待孩子。 |
D.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注意教育方法。 |
E、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渴望得到尊重。
F、希望家庭和社会能为孩子成才营造宽松的环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如图所示
材料二:
保护"非遗",中国在行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围绕"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主题。全国各地举办了3700多项非遗展示活动,多项保护成果发布、火爆异常的"非遗购物节",海量的线上云端展示。讲述着动人的非遗传承故事,诉说着非遗为人们带来的美好生活体验。也传达着"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
材料三:
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云游非遗•影像展"活动登上了年轻人聚集的网络视频平台, 其中非遗相关音乐在平台累计播放已达574亿次、时长约32亿小时。值得一提的是,庞大数字的背后,是1亿多"90后""00后"网友的"流连忘返"。以昆曲这一门类为例。"90后""00后"群体在过去一年内通过酷狗收听了27.5万次,播放时长累计超过16万小时。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网站)
(1)根据材料一,你得到什么信息?
(2)材料三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3)材料三画线句中的"约"字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4)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成为非遗"守艺人",如果让你加入非遗传承队伍,你打算怎么做?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谁的微信
蒙福森
那天,老高在上班。近来单位的事特别多,特别烦。老高正忙着,突然,口袋里的手机振动了一下,老高拿出手机一看,有一条微信,儿子发来的。老高的儿子在外地读大学,已经大四了,还有几个月就毕业了。
"老爸,下班了?"
老高回复:"没有,正忙着呢。"
"您和老妈还好吗?"
老高蓦然一怔,回道:"好,都好。你呢?好吗?"
"我啊,很好,我每天跑步,打球,上课……过几天我要参加学校篮球比赛……"
老高看着手机里大段大段的文字,心想:今天儿子咋回事了?太阳打西边出来啦?
老高有些茫然。
儿子继续发微信,一条接一条,老高读得眼花缭乱,一条还没有看完,没来得及回复,另一条又来了。
老高懵了。
老高去了一趟卫生间,洗了一把脸,好让头脑冷静下来。洗过脸后,老高思维清晰多了,脑海里突然间跳出一个念头来--接下来,他该问钱了吧。
"老爸,我想买台电脑用来学习。给我打三千块钱,好吗?"
老高在心里窃笑了一下,回道:"好啊。你什么时候要?"
"当然是现在啦。"
"可我正上班呢,忙得很,没空。下班再打给你好吗?"
"好。你什么时候下班?"
"十二点。"
手机终于像一匹奔跑了很久的马,暂时安静下来了。
下班后,老高刚回到家,儿子的微信又来了:"老爸,怎么还没打钱啊?我在街上,等着买电脑呢。"
老高立刻回了一句:"等等。"老高对老婆桂芬说:"儿子来微信了,要钱买电脑呢。"
桂芬说:"那赶紧打给他呀。"
老高说:"可我怀疑这不是咱们儿子。和我微信聊天的,应该是一个骗子,他捡到了咱儿子的手机,想敲诈一笔!"
桂芬大吃一惊:"这、这是怎么回事啊?你咋知道是骗子?你打儿子电话啊!"
老高说:"打了,没接。和他微信聊天,他就聊。"
桂芬说:"打儿子辅导员的电话,跟儿子联系。"
辅导员的电话打通了,联系上儿子后,儿子说,手机丢了,正在上课,本想放学后再打电话告诉你们。
老高说,有人捡到你的手机了,想诈骗一笔钱。
儿子哦了一声,没说几句就挂掉了。老高说:"看见了吧,这才是咱儿子。"
桂芬觉得奇怪,问老高:"你咋知道那不是咱们儿子?"
老高打开儿子的微信给桂芬看:"这几年儿子在上海读大学,你什么时候见过他主动问候我,并和我聊这么多话--每次,无论我说什么,写了多少字,苦口婆心,语重心长,他都草草地简单回复几个字:'嗯''哦''知道了'等等。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热情的儿子,跟我聊了这么多,心里就嘀咕:这是我儿子吗?该不会是骗子吧?你看看,果然是骗子!"
桂芬叹息:"谁让你和儿子有代沟有隔阂啊!从小到大,你和儿子说过多少句话?"
老高沉默下来,有些伤感。
桂芬安慰他:"唉,现在的年轻人都这样,你别往心里去。"
老高很不高兴:"年轻人就是这样吗?"
"你发什么火,你不也是这样--你跟你父母一年到头聊过几句话?你关心过他们吗?你有多久没去看望他们了?有多久没和他们一起吃饭了?"桂芬瞪了老高一眼。老高的心突然痉挛了一下,像被子弹击中一样。
黄昏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老高的心里,像被雨水浇湿了似的,湿漉漉的。
老高冒雨来到一栋旧楼,提着大包小包,上到五楼,昏暗的路灯下,老高望着那扇熟悉而又陌生的门,百感交集,稍顷,轻轻地敲了一下,一下,又一下。
"谁呀?"屋里,一个苍老的声音传出来。
那是老高年近八旬的老父亲的声音。
"爸,是我……"老高靠在门框上,不由自主地,脸上泪水肆意流淌。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从老高收到"儿子"不寻常的微信写起,再写老高识破骗局并在与妻子的对话中自我反省,最后写老高雨夜回家探望父母。 |
B. |
文中的老高是一个渴望得到儿子的关爱,但又和儿子存在代沟与隔阂的父亲形象。 |
C. |
文中桂芬说的"你发什么火……"这句话主要是针对老高对她发火而做出的反击回应,此时她觉得很委屈。 |
D. |
这篇小说大量采用对话描写,通过对话描写,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
(2)小说开头部分老高看到"儿子"发来的一连串微信后,内心也产生一系列反应,请从文中找出描述老高反应的词语并填到下列横线上。
① →② →③ →冷静
(3)请简要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黄昏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
(4)小说结尾处写到老高"脸上泪水肆意流淌",请说说老高流泪的原因。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请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5)这篇小说折射出什么社会现象?作为一个孩子,你觉得可以为改变这种现象做出哪些努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多条技术路线并举是我国新冠疫苗研发的布局,目前已有灭活和病毒载体两条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获批上市。
新冠疫苗有的打三针,有的打两针,有的打一针,这是因为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特性不同。但其目的只有一个:保障效果和安全性。
虽然制备方法、接种程序上各不相同,但目前投入接种的在接种方式(上臂三角肌注射)、年龄范围(18周岁及以上)、安全性和最终免疫效果(均满足世卫组织和我国药品审评中心CDE的保护效力要求)方面几乎是一致的。
【材料二】
近期中国内地出现疫情散发病例,疫苗接种意愿也随之上升。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28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0299.1万剂次。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疫苗接种有两个保护效果:第一,是对疫苗接种的个体产生的保护效果;第二,在人群当中,当接种的个体达到一定比例时就能够形成对群体的保护,这个叫做群体免疫概念。群体免疫对不同的传染病所需要的接种率的临界值是不一样的,传染性越强,需要接种的比例就越高,像新冠,它需要接种率达到人群的70%、80%,才能产生群体保护效果。
【材料三】
第74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于2021年5月24日召开。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在大会发言,呼吁各方团结抗疫,确保疫苗、诊断试剂等公共产品公平可及,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多位与会国代表感谢中国援助抗疫。塞内加尔、塞拉利昂、东帝汶等国代表感谢中国援助的新冠疫苗,并称新冠疫苗作为强有力的疫情应对工具,可以帮助各国控制疫情、恢复经济。墨西哥、乌干达、尼日尔等国代表称,中国在抗疫进程中为他们提供了巨大支持,不仅分享了最初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还推动了这些国家的新冠疫苗接种进程。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果壳"科普文章与中国新闻网新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的新冠疫苗研制采用多种技术路线,已投入接种的疫苗其安全性、有效性都是相对可靠的。 |
B. |
虽然新冠疫苗在制备方法、接种程序上不尽相同,但在接种方式,免疫效果方面都完全是一致的。 |
C. |
新冠病毒传染性极强,因此要形成有效的群体免疫屏障,需要实现更高的新冠疫苗接种率。 |
D. |
世界各国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无法独善其身,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需要各界各国的参与。 |
(2)请你说说材料二中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3)依据材料三,请说说中国在全球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哪些做法体现了大国担当。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红网时刻怀化12月4日讯(记者张金东)12月4日上午,怀化好人馆在市图书馆揭开面纱。好人馆以图片、文字等形式,集中展示了198位好人和2个集体的各级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的道德内涵。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罗国宇为好人馆揭牌。
一个好人就是一枚火种,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模范就是一座丰碑,近年来,怀化市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宋先钦、周秀芳等人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或者该项荣誉提名奖,先后有3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材料二】
周秀芳,今年73岁,是浙江宁波市退休教师。2014年周秀芳赴贵州支教,2015年开始到湖南溆浦支教。几年来,周秀芳把宁波、杭州、上海等地数万市民的爱心源源不断地"搬"到湖南、贵州山区。除了捐建30所希望小学,她还为400多名贫困生联系爱心捐助,获赠款物总价值达3500多万元。为解决希望小学师资短缺的问题,她还发动宁波的退休教师、大学生去贵州、湖南山区支教。2018年,她开始在产业领域尝试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在她牵头下,2019年,溆浦县北斗溪镇华容村的村民开始尝试栽种"红美人"树苗,沪杭甬研学实践基地落户溆浦。支教、建希望小学、产业扶贫、建立研学基地……周秀芳的爱心半径逐渐扩大,她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她本人也因此荣获"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请你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完成答题。
(1)请将【材料一】概括为一句话新闻(25字以内)。
(2)怀化好人馆展示的好人事迹生动诠释了中国好人的哪些道德内涵?
(3)学校开展以"学习好人精神,弘扬中华美德"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校广播站安排了一次采访活动。小记者李明事先拟写了一份采访提纲,提纲有缺漏,请你在①、②两处各提一个问题,帮他补充完整。(温馨提示:提问要尊重采访对象,注意语言得体)
时间、地点 |
6月21日下午3点,学校团委办公室 |
采访对象 |
"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者周秀芳 |
采访目的 |
了解好人事迹,弘扬好人精神 |
采访形式 |
深度访谈、照片拍摄 |
采访器材 |
笔、纸、照相机 |
采访内容:了解周秀芳支教和扶贫的经历探询她做好人的初心,聆听她的教诲。 |
请说说您获得"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后的感受。 |
① |
|
② |
|
您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最后请您送给我们几句话表达您对我们的期望。 |
窗花舞
张金凤
①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②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③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笸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驱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
④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
⑤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淌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
⑥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⑦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戚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市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
⑧老人的窗花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女儿给设计的新颖花样。我买窗花都是买双份,一份贴在窗上,一份收藏着用来自己学着剪。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由粗陋渐渐圆润。有一年,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
⑨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栩栩如生,动作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
⑩不经意抬头往外看,见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1日,有删改)
(1)文章第③段说"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请你认真阅读③~⑤段,概括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
(2)请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④段划线句中加点词使用的妙处。
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
(3)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4)联系下面的"链接材料",以文中的"窗花"为例,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
链接材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习近平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多次在不同场合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他常常在考察中点赞那些植根于人民群众朴素劳动、传承守护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