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5月20日某些国家签订的《同盟条约》:“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援助”。这里所说的“其他两缔约国”是指
A.德国和奥匈帝国 | B.德国和俄国 |
C.英国和奥匈帝国 | D.英国和俄国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宣称“搜遍德国人的口袋,也要把钱找出来。”私下却说:“我们所起草的和约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这里的“和约”指
A.《雅尔塔协定》 | B.《九国公约》 |
C.《慕尼黑协定》 | D.《凡尔赛和约》 |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推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A.《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
B.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
C.俄国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
D.新经济政策——苏联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主要表现 |
下图史料出自
A.英国《人民宪章》 |
B.法国《人权宣言》 |
C.美国《独立宣言》 |
D.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 |
下图中即将面世的新版人民币首次出现了邓小平头像,这是基于
A.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
B.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实施“一五计划”,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步伐 |
C.邓小平同叶剑英一同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革动乱 |
D.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1957、1962、1970、1980)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949—1957年,新中国的成立促使我国粮食人均产量逐年提高 |
B.1957~1962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有所下降,原因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的发生 |
C.1962一1970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稳步提高,说明“文革”对农业发展没有影响 |
D.1970~1980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稳步提高,原因是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