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革命根据地的各级领导机关非常重视乡政权的建设,乡工农代表会议设立了经常的或临时的各种专门工作委员会,这种委员会的参加者都是不脱产的群众中的积极分子。……红色政权通过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把工农群众的优秀代表选拔到各级政权机关,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革命根据地是如何加强政权建设的。
材料二 在政权机关的人员构成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人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由人民选举产生,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是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性别、信仰、党派、文化程度,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陈先初《从三三制看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2)材料二中“三三制”政权的组成体现了什么特点?这一政权的建立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一种民主模式的相对优缺点,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多元性、种族分化程度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并依据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史实举例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二雅典民主政治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卓尔不群的雅典》
材料三 英国的工业革命一爆发,法国就意识到不得不紧紧追上。所以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从结果看,法国做得相当不错,到19世纪末,法国的国家制度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工业化也基本完成,成了欧洲第二个工业化国家。
——选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四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五某国宪法的若干条文: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传玺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为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哪些宝贵经验?(6分)
(3)材料三中,“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指的是什么?(4分)
(4)19世纪末,法国的国家制度问题最终是如何解决的?这一过程具有什么特点?(6分)
(5)材料四提到的“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其具体表现是什么?(4分)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上述不同政治制度的认识。(4分)
自由主义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也不断丰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些人认为君主专制政体是世界上唯一的政体,其实是和公民社会不相调和的,因而它完全不可能是公民政府的一种形式。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从英国革命、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中出现的自由主义,采取了立宪议会政体的制度形式,关心平等的公民权利,不过,并不关心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随着19世纪的逝去,自由主义……转变为一种更加民主的自由主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自由主义在历史上有解除束缚的作用……在最近百年中最大成绩,例如英国自从一八三二年以来的政治革新,直到今日的工党政府,都是不流血的和平革新,所以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自由主义竞成了“和平改革主义”的别名。
――胡适《自由主义》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通过什么实现从“君主专制政体”转变为“公民政府”的?确立这一转变成果的法律文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美国分别采取了怎样的“立宪议会政体”?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反映“不关心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英国“立宪议会政体”完善的过程中运用哪种和平方式使“自由主义”“更加民主”?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自由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图示一、二、三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名称。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意义?
(3)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2分)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的基本趋势。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而当时之筑长城者,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康熙帝批评秦始皇修筑长城所持的共同理由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熙帝是如何处理与蒙古族关系、解决北方边疆问题的?
(2)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其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认识历史评价需要注意哪些因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对于戊戌变法的最终失败,学界乃至变法者本身都有深刻的思考。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苟徘徊迟疑,苟且度日,因循守旧,坐失事机,则诸夷环伺,间不容发,迟之期月,事变必来。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臣闻方今大地守旧之国,未有不分割危亡者也。……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夫皇上既知法之当变矣,既以康有为之言为然矣,而为能断然行之。必有藉于群众之议者何也,盖知西后之相忌,故欲藉众议以行之,明此事非出于皇上及康有为之私见也。而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者,亦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的变法心态,这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有哪些影响。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分析这段材料是否挖掘到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