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
|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
|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
| 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
| 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
著名的加拿大学者罗纳德·基斯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当时“甚至连美国国务院的情报机构也承认,共产主义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所留下的良好印象应该归功于周恩来娴熟的外交技巧。在万隆会议上,美国的外交又输掉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仗,败在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手下。”这表明()
| A.万隆会议帮助一些亚非国家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
| B.万隆会议促使许多亚非国家开始正确认识中国 |
| C.具有个人魅力的外交家征服了美国 |
| D.社会主义运动趋势在世界明显增强 |
从1954年起,国家重点发展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即国家通过注入资金和委派干部,同私营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内部合作。这种合作主要带来了()
| A.企业生产力的提高 | B.企业管理的加强 |
| C.企业生产关系的改变 | D.企业公私矛盾的化解 |
1929年至1932年春,中央根据地流传一首民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公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这首民谣体现了苏区干部()
| A.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 | B.惩治腐败、崇尚廉洁 |
| C.艰苦奋斗、建立政权 | D.从严治党、加强监督 |
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等局厂中,设立了总办、会办、提调若干人,并且受总督、巡抚的监督和总理衙门的节制。这表明()
| A.洋务企业已经完成了近代转型 |
| B.洋务企业具有封建衙门性质 |
| C.洋务企业已从封闭走向开放 |
| D.洋务企业培养了科学技术人才 |
马克思在1853年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解体一样。”马克思意在表明()
| A.工业文明必然取代农业文明 |
| B.君主立宪制必然取代封建君主制 |
| C.主观暴力破坏与客观推动进步同时并存 |
| D.主观暴力破坏具有延续的特点 |